从李克强的操心看中国经济“风口”(3)

从李克强的操心看中国经济“风口”(3)

自我动刀开门执政

改革伊始,李克强就旗帜鲜明地将“刀子”动在了政府自己身上。

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李克强的“铁腕”态度十分鲜明,他不仅对尸位素餐不作为拍了桌子,更力推将政府权力“晒在阳光下”。他不仅批示网友建言,还向更多的草根企业家和研究者打开了中南海的大门。

今年5月份,在发出致克强总理公开信——《对企业好才能真的对人民好》后的第54天,桔子水晶酒店CEO吴海被请到中南海,诉说委屈与建议。

以此为缩影,本届政府执政以来的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已引发广泛的社会效应。到2014年底,国务院共取消下放部门审批事项538项,初步实现了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的目标。

李克强上任时的放权承诺不仅已经超额提前完成,官方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估督查,近日,官方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全国第二次大督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点名了一些政策落实不力的事项。

刘培林表示,推动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府职能改革,不仅提高了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更极大地激发创业创新的活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汇总了社会各界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我们的所有工作都要全面接受人民的监督,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李克强说。

就业收入民生情结

“立国之道唯在富民”、“改善民生是继续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任何时候,民生问题总是李克强最关注的内容之一。尽管经济快速发展,但与之伴随的收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持续发酵,不仅影响民生改善,更有可能形成社会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发现,在李克强的考察中,超过一半内容和民生主题有关。在考察地方时,他不仅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置办年货,为搬进棚改新居的居民贴上“福”字,更深谙田间地头的生活经验。

一次他到农民地头时还抓起一把泥土感叹这样的土质出产不多,并告诫农户要学习科学种地,种养结合。

两年多来,有关就业、治贫、物价、棚改、教育、医疗、环境等民生安全网的问题总是财政和政策倾斜的重点。

权威信息显示,各项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李克强最关心的经济指标之一。在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强调,发展经济,最基本的还是保障就业,不断增加百姓的收入。

观察上半年的一些核心数据,可以看出政策效果。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跑赢GDP。

同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8万人;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4%,位于政策目标范围内。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