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就是要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按照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需要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进入发展新常态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增强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这就要求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变以往的选择型、分配式为普惠型、引领式,设立创新投资引导基金,用好私募、股权众筹等融资工具,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的发展,调动全社会增加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改变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有效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平台,培育创新文化生态,推动市场所需要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就是要把人力资本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劳动力绝对数量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快的条件下,就要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加强中高端技能培训和中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这是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的根基。今后一个时期,每年有700万以上的大学毕业生、600万以上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毕业生、30万以上的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将源源不断加入劳动者队伍,这是将传统意义上的中低端人口数量红利转换为中高端人才质量红利,形成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强大人力资本条件。与此同时,还应加快教育制度改革,将“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等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鼓励民间创办小型高层次研究型大学,放宽国外一流大学到国内合作办学的条件。推进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本科高校和职业教育转型。降低绿卡申请门槛,放宽绿卡取得条件,建立技术移民机制,创造更加开放、便捷的吸引国际人才的条件。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就是要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过去受供给不足的困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能力规模扩张,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铺摊子”。进入新常态,继续“铺摊子”的空间越来越小。2014年,中国钢材产量达到11.2亿吨,已供大于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6亿千瓦,汽车产量达到2372.5万辆,也已接近产能上限。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核心是提高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创造条件培育工业机器人、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智能制造、分布式能源、网购、互联网金融等新型制造和服务业态发展,促使企业向研发、设计、标准、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提升。要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向“工业4.0”升级,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和先进智能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就是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意味着要参与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竞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中国对外开放正在从“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2014年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1196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ODI)1160亿美元,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的对外直接投资约1400亿美元。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在“引进来”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促进企业提升技术、质量、品牌和服务水平。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建设立足周边、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开放中融合发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对外经济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主动。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