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四个全面”走向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南

颜晓峰:“四个全面”走向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南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勇担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推进到新阶段、新高度。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关于治国理政思想的准确表述和精辟概括。

历史总是在继往开来中展现新的气象、新的境界、新的内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实现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思想。

实现宏伟目标、回应时代课题,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精准的实践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此应时而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大文章需要大思路,大课题需要大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勇担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推进到新阶段、新高度。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关于治国理政思想的准确表述和精辟概括。

“四个全面”构建了走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具体模式。重点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动力机制、法治保障、领导力量、安全保证等战略举措,构成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具体道路。比如,“四个全面”明确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高度概括了中国梦奋斗目标的价值本质;系统阐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大大提高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深入研究了从严治党规律,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到更深层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形势下保证国家安全提供了理论指导,等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改革立制、法治强制、治党严制、强军依制,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成为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四个全面”是走向民族复兴的总纲领,凝结全党全社会团结奋斗。一百年前,民族复兴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大方略,写下了《建国方略》,勾画了他理想中的振兴中华纲领。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他没有能够凝聚起全民族的复兴力量。近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进程,中华民族更加万众一心,不断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四个全面”正是在这样的关键阶段应运而生、顺势而出。

“四个全面”是破除前进障碍的开路机,激励全党全社会爬坡过坎。走向民族复兴如同长征,并不是顺顺当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不闻金沙水拍,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同样要敢斩关夺隘。要有那么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锲而不舍追求精神,一种“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战胜困难顽强精神,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不畏强势挑战精神,一种“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一往无前超越精神。否则,就不会有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重大矛盾、敢于知难而进的大战略、大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论是全面小康,还是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既是关键也是瓶颈,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彼岸,只要众志成城就有光明前景。

“四个全面”是增进共同利益的大棋局,协调全党全社会形成合力。民族复兴是亿万人民的事业,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阶层的同心同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形成复兴合力,首先要形成利益合力,根本在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实现人民幸福的体制障碍,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了保障人民权利的制度基础。人民群众的幸福向往能否实现,关键在党,在于党能否永葆先进性质和恪守根本宗旨。党风关乎民心,反对腐败顺应民心,全面从严治党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同和高度支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回应了人民最迫切的愿望和心声,以人民利益为经纬谋篇布局,是新形势下党执政为民的集中表达。

面对国际竞争复杂局面和我国发展艰巨任务,只有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努力推进理论创新,只有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才能明确方向、团结人民、坚定意志。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稳固有序、健康高效的迫切需要,更是确立走向民族复兴的思想力量、精神动力、理论旗帜的迫切需要。

(作者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