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京津冀资源循环“经脉”(2)

打通京津冀资源循环“经脉”(2)

摘要:今年以来,已经有多项节能减排的政策出台。4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了《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发改环资[2015]769号),涉及科技部、农业部、能源局等25个部门。发改委要求各部门根据《计划》,抓紧细化落实,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协调配合,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各项工作,确保完成2015年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集群效应催生高效有机产业链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毕俊生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还比较分散,综合利用企业与上游企业主营业务关联度低,尚未形成高效有机的产业链,区域产业集群效应还不明显。

对此,毛伟明也坦言:“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长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重大问题,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发挥地区间优势和潜力,加强区域间产业对接,建立完善跨区域产业链,构建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体系,探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从而引导和带动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毛伟明说。

据了解,此前工信部在全国选择了12个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堆存多、综合利用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在区域上开展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对资源综合利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调查发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产业类别、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方面差距悬殊,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

技术创新助力资源综合利用

毕俊生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从事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无法获得明显的规模效益,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产业发展存在技术瓶颈,缺乏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且具有带动效应的重大技术和装备,亟待突破。”

对此,毛伟明强调,技术创新是推进行动计划的重要支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创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联盟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育、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政、产、学、研、用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进一步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工业试验和首批次产业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尤其是协同创新,要紧紧围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定位明晰、分工合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高效运行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毛伟明说。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