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绍】
中科院公布2015年院士增选157名初步候选人
记者8月1日从中科院获悉,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选出初步候选人157位。
中科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15年将最终增选院士不超过65名。此次公布的157名初步候选人中,数学物理学部23人、化学部25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0人、地学部2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20人、技术科学部3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4岁,年龄最小的43岁。
今年是中科院院士制度改革后首次进行院士增选。院士遴选渠道较过去“收紧”,仅院士推荐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两种渠道,减少了非学术因素干扰;“谢绝”处级以上官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增加了“终选”机制,今年的新当选院士将由具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投票产生,将考察候选人在更广学术范围内的认可度。
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此前发出关于重申院士增选工作纪律的通知,要求广大院士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以及行政干预增选工作,不接受请托说情和各种名目的送礼,不参加可能影响院士增选公正性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他人泄露评审、选举过程中对候选人的讨论、评价、投诉及调查处理意见、选举结果等。
按照惯例,最终增选院士名单将在今年年底公布。
院士增选应彻底去行政化去除行政和利益等因素干扰
减少非学术因素干扰,是院士制度改革、恢复院士学术味道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的院士增选一直遭遇社会质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院士增选受行政化和利益化因素的影响,存在院士出官、官出院士的现象。院士荣誉受到严重影响。谢绝“处级”以上官员参选无疑迈出了重要一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院士评审就全面摆脱了行政和利益因素的干扰。在具体评审过程中,院士评审必须坚持学术原则,不然院士变“院仕”的问题还将存在。新规谢绝了处级以上官员参选,这主要针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干部处级以上领导,并不涉及事业单位中有一定行政级别(或享受行政级别待遇)的领导,如高校校长、副校长、院长、系主任和科研院所的领导。而从过去多年院士遴选的结果看,当选者有80%在高校、科研机构有行政头衔,其中相当比例为高校“校座”,这是被公众吐槽的重要“槽点”。
其实,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院长、所长、实验室主任等,本来就应该是学术色彩很浓的岗位,不应该有所谓的行政级别。有这些头衔者如果学术贡献突出,当选院士也无可厚非。可是,在我国,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有行政级别的,如此一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机构负责人当选院士,都难除行政化质疑,因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整体上看存在行政化的问题。
这就需要在推进院士制度改革的同时,推进事业单位,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的去行政化改革,取消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科研制度。在大学办学和科研管理中,减少行政因素的干扰,尤其是避免行政通吃。针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以往院士推荐环节中存在的“跑要”问题,新规限制了推荐渠道,但如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行政化问题不解决,推荐渠道的限制只是形式上调整,由院士提名推荐和由学术团体推荐,都可能依然受行政因素影响,只是把以前的行业、部门提名转交給学术机构而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