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20多年来,院士制度改革一直在路上,几乎没有停息过。尤其近年来,以“院士贪污”“院士抄袭”“巨资跑院士”“烟草院士”等丑闻为异化标志的院士制度,几乎被逼到了墙角,无路可退。这次成果,正是去年改革方案的兑现。
官员与院士本来是两个领域的职务或荣誉称号。官员是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院士则是对科学研究领域中有建树的专家、学者的荣誉性表彰,获取院士资格是当前科学创新人才的最大荣耀。厘清行政管理与科学研究两个不同领域的界限,才能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提升国家创新体系。
理论上,为官者并非不能成为科研人才,但现实中,囿于当前的管理体制,为官者很难从纷杂繁忙的行政事务中抽出身来投身科研。在推动改革、监管市场、服务群众等方面,行政机构本就担负着非常繁重的任务,作为领导干部,其身上的担子无疑更重,压力更大。很难想象一个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领导干部能够摆脱公务,献身于科研事业。何况,一个官员如果真的有特殊才能,发现自己入错了行,完全可以辞去领导职务,专心投身科学研究,没理由非得跨行业独自揽尽各种职务和荣誉。
院士遴选,去行政化不易,去利益化更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院士崇拜至此,剥离利益谈何容易。在这个问题上,公共行政领域应该领先垂范,率先破除“院士迷信”。比如,高校拥有院士数量多寡,直接影响高校排名、权威性及课题资源的获取,导致高校各出奇招“抢院士”——近日,媒体曝光南京晓庄学院开价600万元挖两院院士——与公共政策导向跑偏不无干系。在政府主导的科技经费分配、重大课题项目立项、科技奖励等方面,都应该更重学术水平、成果而非院士头衔。
把学术的还给学术,让院士回归学术殿堂,除了减少行政干预,还要做利益切割。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