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渡工"赵仕斌

摘要:赵仕斌,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黄洞村青湾组村民,黄洞河横水渡口一名半义务式的渡工。每个月领着230元的微薄“工资”,13载的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拉船摆渡,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磨破了无数双手套,拉坏了十多根绳索,只为方便村民出行,真情演绎了 “现代艄公”用爱心搭建一座“一个人的桥”的感人故事。2015年5月,赵仕斌荣登“中国好人榜”。

坚持摆渡13年 用爱心搭起“一个人的桥”

赵仕斌,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黄洞村青湾组村民,黄洞河横水渡口一名半义务式的渡工。每个月领着230元的微薄“工资”,13载的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拉船摆渡,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磨破了无数双手套,拉坏了十多根绳索,只为方便村民出行,真情演绎了 “现代艄公”用爱心搭建一座“一个人的桥”的感人故事。2015年5月,赵仕斌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黄洞瑶族乡大宁河黄洞河段,有一位被誉为“瑶乡艄公”的人,他叫赵仕斌,为方便大瑶山中的1000多名村民过河出行,他在黄洞渡口无怨无悔摆渡了13年,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他每天都用磨出老茧的双手,拉着渡绳,半义务式为来往于河两岸的村民摆渡,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磨破了无数双手套,拉坏了十多根绳索。逢年过节,他无法与亲人团聚,方便了村民,亏欠了家人。他被十里八乡的群众称赞为黄洞河上“一个人的桥”。

1.“没有人拉我就去拉吧”一拉就是13载

广西贺州八步区黄洞河,北起开山,沿途流经桂岭、大宁、黄洞,在贺街浮山与贺江汇合,水路全长约100公里。黄洞瑶族乡政府、农贸集市都在西岸的323国道旁,黄洞河穿山而过,隔绝两岸,东岸起伏的群山中分布着蚂拐自然村等6个村民小组,共生活着2000多名群众,这些山区群众出入往来一直依靠着一艘唯一的渡船。

2002年以前,拉渡船的人已经换了六个,因为待遇实在是太低了,都没有人愿意坚持下来。这个时候,没有人拉船摆渡,群众只能是谁过就谁拉。大人可以有足够的力气,还好办,能拉得动那艘笨重的渡船,可是对于那些要到对面河岸去上学的小学生就很困难了,由于大人忙于生计,无法顾及,小学生要渡河,根本就不可能。有的在码头上坐着哭,有的冒险游泳过河。看到这种情况,赵仕斌主动承担起拉船摆渡的重任。   

赵仕斌为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摆渡。图片来源:广西文明网   

山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这条河,从事摆渡工作的待遇仍旧很低,这个现实问题,无法回避。赵仕斌想过了,再难的工作,也得有人干啊!就当是尽一点义务,也为大伙做点好事,“我来摆渡拉船吧。”

赵仕斌这一拉船摆渡就是13年,默默坚守着,在渡船上,他以苦为乐,一种助人为乐的情怀,给了他无限的动力,每天三、四十个来回摆渡,从此岸到彼岸,风雨无阻。青山绿水无言,却见证着他为了村民出行而付出的许多艰辛和努力。

村里经济困难,每月只给他发230元的“工资”,乡里帮助解决每月50元的低保,或者偶尔打打鱼出去卖,这些就是他的全部经济来源。

即便如此,赵仕斌仍坚持自己花钱买水泥、沙子,只要码头出现破损,他就会自行修补,以方便群众出行。他每天都会坚持检查船只是否存在破漏的情况,确保每趟渡船都能安全。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