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渡工"赵仕斌(2)

摘要:赵仕斌,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黄洞村青湾组村民,黄洞河横水渡口一名半义务式的渡工。每个月领着230元的微薄“工资”,13载的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拉船摆渡,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磨破了无数双手套,拉坏了十多根绳索,只为方便村民出行,真情演绎了 “现代艄公”用爱心搭建一座“一个人的桥”的感人故事。2015年5月,赵仕斌荣登“中国好人榜”。

2.看到别人有难 上去帮一把心里才安宁  

为方便群众,赵仕斌自掏腰包,购买材料,自己动手,在渡口边搭建了一个简易小棚,吃住都在这里。小棚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因为离渡口近,冬天,凛冽的寒风从河面上吹过来,简易小棚根本就挡不住严寒。夏天,小棚潮湿闷热,而且蚊虫多,甚至毒蛇经常出没。就是这样的条件,赵仕斌却把它当成了“家”,他说:“我住在渡口边上,村民什么时候需要过河都能找到我。”

每天早早的,赵仕斌就起床打扫卫生,开始一天的拉船摆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伴随着每个朝夕晨暮,日出日落,岁月在他忙碌的身影中不经意的流淌着,转眼就13年过去了。每当有老人、小孩、病人上下船,他都会主动上前扶一把。如果遇上吃饭时间,正好有人需要渡河的时候,他就把饭端到船上,先把群众送到河对面,然后再趁着空档快速地吃上一口,这种情况,天热还好办,如果是天冷的时候,那个饭又冷又硬,实在是很难吞咽。即便如此,他也从未让群众空等过一次。

赵仕斌在简易棚里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图片来源:广西文明网   

每天无论多晚,只要有群众需要渡河,哪怕只是一个人,他都从不推辞,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把群众接送过河。即使半夜起床渡船,第二天他依旧早早出现在渡船上,一双有力的大手,一下,两下……使劲拉着粗大的缆绳,诺大的渡船便开始缓缓地在宽阔的河面游动起来,村民们来往于河两岸之间,或购买生活日用品、农资,或出售农产品,或小孩上学……村民们的生活已经与渡船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渡船成为村民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桥梁。

从事拉船摆渡工作,收入低,单调、枯燥。逢年过节了,是村民出行最频繁的时候,自然也就成了赵仕斌最忙碌的时候,工作量比平时大好几倍不说,而且还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当别人在家尽享亲情的时刻,他还穿梭于河的两岸,方便了群众,却苦了自己。

2010年12月的一个深夜,一位村民的儿子发高烧,急需要去河对岸的黄洞乡卫生院就诊,当时,已经是深夜两点钟了,村民把正在熟睡中的赵仕斌叫醒,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他二话不说,就上了渡船,以最快的速度,送这父子俩摆渡过了河,还问他们身上有没有带够给小孩打针的钱。小孩看好病后,已经是凌晨5点多钟了,赵仕斌接到电话后,又摆渡过去,把那父子俩接了过来,让他们能够尽快地回家休息。这样的事情,在赵仕斌摆渡拉船的13个寒来暑往中,数不胜数。赵仕斌是个热心人,他还多次在危难之际出手救助落水的群众。2005年的一天,有一位65岁的老奶奶撑着一只小船在河中间捡柴火时不慎掉入河中,当时在棚里吃饭的赵仕斌一听到呼救声,立马放下碗筷,奋不顾身跳入河中,将老奶奶救起。一年冬天,有位收废旧物品的老板在码头旁边掉入河里,他不畏严寒,将落水者救起,顾不上自己湿漉漉的衣服,将自己的大衣拿给落水者保暖。在赵仕斌十多年的摆渡生涯中,他先后共救起6名落水者。群众感谢他的时候,他总是说:“看到别人有难,上去帮上一把,我心里才安宁!”

3.因身体原因告别心爱的岗位 他忍不住时常回来看看    

日复一日摆渡了13年,赵仕斌拉纤的手指关节已经磨出老茧变了形。 图片来源:广西新闻网   

提及对未来有什么想法和愿望,赵仕斌看看自己长满老茧的双手说:“没什么计划,我就在这里给大伙拉船,看着大家高高兴兴地来来往往,我也很高兴。希望以后这里能修座桥,这样大家来往就方便了。” 2015年是黄洞瑶族乡建乡30周年,乡党委政府以30周年乡庆为契机,计划在渡口200米范围内规划建设中型停车场1个、游船码头和人行铁索桥各1座,以及开通3公里的沿江林道,为两岸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

赵仕斌多年的心愿很快将实现了。可是,2015年春节期间的一天,赵仕斌刚送走一批群众,把船停在渡口准备休息一会儿,突然他觉得头重脚轻,没走两步就一头栽倒在船上,晕过去十多分钟才醒来。随后,赵仕斌到医院检查,这才发现自己患上了心脏病和高血压。医生要求他必须在家休息和进行治疗,他不得不告别了这个心爱的“工作岗位”。

如今因为生病的原因,赵仕斌的身体已经不能再承受每天的摆渡辛劳,但是他还是忍不住会时常回来看看。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