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样对中国“欲亡其国,先灭其史”的 (3)

日本是怎样对中国“欲亡其国,先灭其史”的 (3)

建立殖民文化

除了对中国新旧文化的破坏,日本还竭力试图在占领的中国领土上推行自己的一套文化,即所谓的“皇民化教育”。早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日本早稻田大学负责管理中国留学生的青柳笃恒就说:“多培养一名支那青年,也就是日本势力向大陆多前进一步。”当时“关东州”掌管学务的关屋贞二郎露骨地说:“新领土的教育方针,也就是统治方针。”

1932年“伪满”《建国宣言》中即宣称:新国家建设之旨——以顺天安民为主。1933年8月颁布的《满洲国指导方针要纲》,规定“伪满洲国”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启发满洲国民自觉认识该国同帝国密不可分之关系,培养确保东亚和平之特殊的自尊心和五族共和之思想”。1934年刊行的《满洲国文教年鉴》指出:“今我国家以王道为施行教育之方针。”

日本在中国东北推行奴化教育,泯灭东北人民的祖国观念、民族意识和反抗侵略的精神。他们向学生灌输“日满亲善”、“大东亚共荣”等法西斯思想,把日语列为“国语”,就是为数不多的历史、地理课,内容也被篡改歪曲得面目全非,以使中国学生忘记自己的祖国;并且用愚民政策降低中国人的文化知识水准,从实用主义出发片面地强调职业教育,培养为日本侵略所需的劳动力。

日本特别重视对中国人普及日语,因为“日语学习带有潜移默化同化东北民族的特殊意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日语学习的课时超过其他任何学科,如公学堂的日语课时从每周6学时增到每周8学时。同时还规定:学校的日常用语全部用日语,如发通知、背诵、操练、口令、上学问好、下学再见等都不许说汉语。为强化日语学习,在高等公学校和公学堂高年级,除“满洲国语”这一门课用汉语外,其他课程全用日语,如历史、地理、修身、算术、珠算、唱歌等等课程,不准用汉语。学校聘请的教师,绝大多数也为日本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占区进入战时状态,日本又在日占区推行皇民化教育政策。

日本殖民当局向中国学生进行“朝会教育”,即感谢皇恩和效忠日本天皇的教育,要求中国学生每天早晨集中在学校操场上,宣读日本天皇诏书,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面向东方遥拜日本天皇。

同时,日本侵略者还向中国学生进行“仪式教育”和“敬神教育”,要求中国学生注重日本节日的庆典。日本殖民当局把“天照大神”奉为“元神”,在东北各地的神社和纪念塔中供奉,要求中国学生按祭日前去参拜、祈祷。如每年每月8日要到旅顺白玉山的“表忠塔”(现已改为白玉山塔)、大连中央公园(今劳动公园)的“忠灵塔”(此塔已拆除)进行参拜。封建礼教成为日本侵略者奴化中国人的精神工具。

日本人安藤基平在《满人教育的使命和价值》一书中更是露骨地说:“对中国人的教育,首先要扮成神的使者,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到中国来拯救不幸的民族。通过教育取得中国青年的信任和理解,坚信与日本互相提携共建王道乐土。”安藤还直言不讳地表明,日本之所以大肆办学校,是“要从语言上打开缺口,让中国学生学会日语,再让他们作媒介以影响他们的父兄,减少他们对日本的仇恨,使他们从感情上同日本接近,感谢日本人,这样,从大连到满铁附属地,然后普及全东北,这对日本在东北的利益是无法估量的”。

镇压新文化、掠夺旧文化,用殖民地文化和所谓“皇民化”来取代中国文化,可谓是日本侵华期间“文化战争”的“三板斧”,招招致命。这种系统性地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与蹂躏,甚至比军事行动本身,更能体现日本帝国主义的勃勃野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