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智库功能如何共居一体(2)

学术与智库功能如何共居一体(2)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报》: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内的一大批国内研究机构,都面临学术与智库的权衡兼顾问题。学术研究和智库的功能有哪些不同?

李扬:本质上,学术研究与智库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功能区别,其要点有五:其一,学术的目的是锻炼学理、观点和理念;而智库的要义是运用现存的学理、观点和理念阐释现实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解决实际问题。其二,学术是“荒江野老屋中三两素心之人商量培养之事”(钱锺书先生语),相当程度上被学者个人的志趣左右;而智库则有明确的目的和效率指向,它要求汇聚各方专家,动员各种资源,平衡多方观点而形成共识,它体现的是机构组织的共同看法。其三,学术追求的境界是“十年磨一剑”,讲求厚积薄发;而智库则要求及时、迅速做出反应,最忌延误时机。其四,学术成果优劣的判别依据在于知识的积累与传承;而智库成果的判定标准则在于是否能在国家政策中得到体现,是否被相关领导和部门关注,是否在社会公众中产生影响。其五,学术发展的过程高度依赖于“养士”机制;而智库的运行则重在“用士”,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才能在体制上处理好这种差别?

李扬:学术研究与智库的功能和运作模式如此不同,显然必须有适当的体制机制安排来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使其各自发挥最大作用。从多数国家(地区)的实践看,处理学术研究机构和智库之间的关系,在体制上大致有两类安排。

一是机构分设,即学术功能和智库功能分别由不同机构承担,绝不混搭。即,若定位于学术研究,则专注于穷经皓首。其成果评判标准,便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在学科发展上发挥的引领作用,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产生的影响力。若定位于智库,则专注于战略设计和政策咨询,关注政策影响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至于发表论文、学科建设等,根本不在其考评视野之内。不妨以我国台湾为例。在那里,“中央研究院”的定位是学术殿堂;而“中华经济研究院”和“新竹工业研究院”等则是智库。

二是殿堂与智库功能共居一体,但这些功能分别由专门的下属机构分担。“功能分设、适当交流、相互支撑”是其基本特色。世界上有些著名大学,即属此类,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拥有30余家研究中心,其中包括全球著名的智库胡佛研究所,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拥有26家研究中心和研究所等,在英国的决策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与纯粹且单一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单一智库相比,多功能大学的优势在于,研究人员可以在校属教学、科研和智库等内设二级机构之间适当流动。由于人员可以比较自由地流动,这些大学便有了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因其功能分设,不仅考核机制专一,可收专业化之效,不至产生顾此失彼的弊端;另一方面,因人员可以流动,可以获得学术研究、政策设计与教学彼此促进、相互支撑的共赢局面。因此,两者适当分开是有道理的。

以社科院为例,我们始终在讨论一个问题:政策报告算不算科研成果?如果是智库的话,毫无疑问,这些就是你的成果。而如果是学术机构,成果是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政策报告十有八九不能算学术成果。也就是说,如果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要在一个架构下,有两种不同的考核制度;如果两者分开,考核标准也就不同,有利于定位更加清晰。我在复旦大学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那时,复旦有一个世界经济系,平行的还有一个世界经济研究所。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老师这两年在系里工作。这意味着,这两年内,其主要任务就教书,对他的考核,是教书的好坏。过两年我们又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两年我在所里工作,这意味着,做研究、写文章,是他的主业。这期间,对他的考核标准就是发文章。这样的安排,其实有合理性。在具有不同功能的机构中,做不同的工作,发挥不同的作用,考核的标准和方法自然也不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