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智库功能如何共居一体

学术与智库功能如何共居一体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李扬

关于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思考最多的,或许就是学术与智库功能的关系,因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三个定位,学术与智库就占其二。研究两者如何共居,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智库作用,意义不言而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以严谨的用词概况了五个区别。

他认为,新型智库要面向大众,面向世界。新智库建设需以网络为“家”,否则会造成我们的思想和成果没有平台安放。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排名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位列亚洲前茅。但在李扬看来,对于外界的评价不必过于在意,一定要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他曾告诉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负责人詹姆斯·麦甘,我们发挥智库功能最主要的通道,其实并不在你们的评价标准之内。

针对外界对官方智库的质疑,他引出“文死谏”的中国士人风骨,并以他敬佩的经济学家孙冶方作为例证,表明官方智库一样可以做独立、科学、有价值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理解新型智库?建设新型智库,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创新和突破?

李扬:一说到智库,大家就会有一种判断:智库在中国是新事物。其实,智库功能在中国古已有之,只不过名字不叫智库。比如,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言官制度,从唐朝起设立翰林院,这些都是智库。如此等等,体现出中国智库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官办以及直接为政治服务。实际上,美国的智库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只不过,那里的智库是以美国的方式为美国的政治服务。服务政治,是智库之本质,原本就无可厚非。

当然,我们现在要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需要在一些方面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增添新的内容。我认为,一定要突出“三化”,即网络化、媒体化、国际化。网络化的意思,是要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现代网络传播手段,传播我们的研究成果;媒体化就是摆脱“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善用媒体平台,宣传好自己的成果;国际化,就是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善于向世界说好中国的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化、媒体化都涉及对外宣传,为什么对宣传尤其重视?

李扬:建设新型智库,一定要面向大众,面向世界,说好自己的故事,否则就是失职。拿我做金融研究的体会来说,我们经常接待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的官员,会谈后,对方通常都会表达这样的看法:收获极大,但似乎在公开渠道得不到这些研究成果。这就是我们的问题,应该说的话,应该阐述的事实,我们没有说到。所以,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一条,就是学会向外宣传自己的成果;不仅应有中文版本,还要有英文及其他外文的版本。这就需要有专业化的庞大的队伍。现在中国越来越重要,其他国家需要也愿意倾听我们的意见,我们自己必须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失职。

谈到网络,其重要性更不容置疑。我们必须记住这样的事实,在网络化的世界中,我们获取信息和传达信息,主要通过网络。因此,我们必须拥有现代化的网站,而且,我们的所有活动、所有的言论、所有的观点,都须在自己的网站上及时、完整、多语言地表达。照此标准,我们的网站确实是太粗糙了。我以为,新智库建设需要以网络为“家”,不然会造成我们的思想和成果没有平台安放,外界也无法及时、准确了解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人质疑官方智库能否做独立的研究,您怎么看?

李扬:中国有句老话,“文死谏、武死战”。文官提出一个看法,认为对国家有利,会誓死捍卫。敢于谏言,一直是我们国家士人的风骨和优良传统,而且这个传统在我们的国家是始终存在的。

我们经济学界在国内最重要的一个奖项是“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孙冶方先生是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他就是一个在体制内但敢于谏言、敢于建言的优秀代表,为坚持真理,不惜遭牢狱之灾。孙冶方先生所代表的社科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孙冶方及一大批像他那样的社科人“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例证说明,官方智库是可以从事独立研究的,而且,由于我们所处的特殊地位,我们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产生相当重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