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守好底线?
1、学会用好两面镜子
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要以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领导干部深刻总结反思,认清严重违纪违法对党的形象的巨大危害,认清反面典型所作所为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的重大损失,从理想信念、纪律规矩、党性原则等方面剖析根源、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举一反三、检身正己,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
——2015年7月31日,刘云山出席省区市和部分部门单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点亮理想之光,补足精神之“钙”,用心体察民情,用情为民造福,坚持严律己、有底线、守法纪,坚持勤政敬业、先之劳之,切实担负起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持续改善民生的责任。
——2015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的讲话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各级党委要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
——2012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党外人士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2012年12月9日,习近平在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围绕落实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重视、加强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要各尽其责、形成合力。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的讲话
政府将大力简政放权,不做竞技场的“收票员”和“运动员”,而是做好“裁判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同时,政府还要兜住底线,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创业者特别是青年人创业解除后顾之忧,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15年3月23日,李克强会见来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的境外代表时的讲话
要守住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条民生底线,将民生政策更多地向困难群众、困难地区倾斜。
——2014年3月7日,张德江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