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时两次提及“定力”,在谈到中国发展时,他强调,“70多年来,中国发展始终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不靠谁的恩赐,更不畏惧任何无理打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始终坚持战略定力与底线思维的辩证统一,既以全局视野锚定发展航向,又以清晰红线捍卫核心利益,展现出大国博弈中的政治智慧与制度优势。面对单边主义与“再工业化”战略的冲击,中国通过系统性、多维度的应对策略,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重塑全球治理体系的战略机遇。
一是坚持对等反制与精准施策,以底线思维捍卫国家主权与发展权。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关税壁垒的霸凌行径,中国始终秉持“不惹事、不怕事”的原则,划清主权、发展权与规则底线,展现“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在科技领域,面对西方国家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国以《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回应,将芯片自给率目标设定为70%,以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封锁。这种底线思维并非被动防御、消极守成,而是以战略主动通过系统性布局构筑全方位防护网络,例如出台《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抵御“长臂管辖”,并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扩大“去美元化”结算网络,2024年其交易额同比增长43%。这种法理兼备、攻守相济的应对策略,既是对“以斗争求合作”辩证法的实践,也是对“核心利益不容侵犯”底线的坚守。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与扩大内需,以战略定力夯实发展根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避免短期对抗思维,保持改革开放节奏不变,聚焦培育内生增长动能。中国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这种战略定力源于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规律的遵循,既立足物质生产基础,又通过调整生产关系释放生产力潜能。在应对外部环境深刻演变时,中国并未陷入被动对抗,而是始终秉持历史主动精神,以更大力度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一方面,以市场深度支撑多元化布局。中国调整对外出口结构并扩大内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2%,全年旅客运输总量同比增长8.5%,以全球独一无二的超大规模市场推动形成“外需收缩、内需补位”的缓冲机制。另一方面,以技术进步驱动价值链升级。中国企业在5G技术领域实现全链条自主创新,华为凭借14%的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主导全球5G技术标准制定,打破西方国家企业长期垄断,重塑通信设备全球价值链格局。中微公司自主研发的7nm刻蚀机在技术封锁下实现进口替代,海外订单激增,打入台积电、三星等国际大厂供应链。此外,C919大飞机打破国际垄断,国产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超50%,第四代核电技术、特高压输配电系统跻身世界前列。中国“以空间换时间、以创新破封锁”,在面对关税冲击时具备更强缓冲能力。这种“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的战略定力,既源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积累的制度优势,也体现了对“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三是坚守多边主义与规则创新,以全球视野重构合作框架。中国始终高举多边主义旗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联结135个国家,推动全球价值链去中心化。2025年《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明确指出,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25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6883亿美元,证明两国经济互补性不可替代,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任何单边主义行径终将反噬自身。中国在数字贸易、绿色标准等领域重塑规则,并通过亚投行、金砖新开发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结算方案,打破“脱钩断链”图谋。这种“以博弈谋共识”的智慧,既粉碎了零和博弈的西方叙事陷阱,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稳定性内生动力,创新性激活外部挑战,从而塑造国际秩序重构的战略窗口。
四是扩大国际统一战线,以平衡开放破解地缘经济困局。中国始终秉持超越“零和博弈”的战略定力,在实施精准反制单边保护主义的同时,恪守全球治理契约精神,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范式。通过“一带一路”海关信息平台实现中欧非三方原产地认证互联,提升跨境供应链效率;通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向3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关税补偿机制;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贸易协定,全面深入参与WTO改革,推动金砖扩容,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升级。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建立了一系列多边框架机制,努力推动各国通过机制平等对话,既突破传统地缘竞争范式,又以规则重构增强发展中国家集体议价能力,形成对单边主义的系统性制衡。这种敢于斗争、善于合作的策略,深刻揭示了单边主义自我否定的历史必然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兑现“为世界发展创造新机遇”的庄严承诺。
中国在经贸博弈中展现的战略定力与底线思维,是历史经验与现实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反制、改革、开放、合作的系统性应对,中国将外部挑战转化为深化改革的动力,探索本国发展与国际秩序优化的共生路径,努力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稳定锚,“以中国的确定性稳住不确定的世界”。这既凝结着对核心利益的坚决捍卫,又熔铸着“和合共生”的文明底色,在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交响中彰显大国自信。
面对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中国始终保持战略清醒与历史耐心。这种以战略定力构筑防御体系、以底线思维锚定行动坐标的应对范式,既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根基所在,更是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塑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动作为。当单极霸权遭遇文明觉醒的浪潮,中国秉持战略定力与底线思维相统一的战略哲学,在修昔底德暗礁密布的历史河道中,解构传统霸权更迭逻辑,为发展中国家突破体系性压迫提供了战略突围的坚定支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与民族智慧。
战略定力是抵御外部冲击、锚定发展航向的压舱石。面对关税施压、技术封锁和规则围堵,中国始终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全局视野,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焦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主线不动摇。这种战略定力的底气来自三重“确定性”: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基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既通过跨层级资源调度机制突破常规治理瓶颈,更为应对系统性风险构筑起全链条防控网络,为中国在百年变局中抵御外部冲击提供了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制度容器;二是以民心聚合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核心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深厚潜力,既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试错空间和缓冲地带,更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筑牢了战略防线;三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战略支点的多边外交,既对冲了地缘政治风险,更通过激活区域经济内生动力,催生了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制造集群、中亚跨境农业合作带等新兴增长极,为全球贡献了更具韧性的平行体系,重塑全球贸易的底层逻辑。这种“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的定力,既是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实践诠释,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东方智慧。“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确定性日益成为全球的稀缺资源”,而中国则“用事实证明和平发展这条路是行稳致远的光明大道”。
底线思维是捍卫核心利益、把控博弈主动权的关键防线。中国始终以“不惹事、不怕事”的原则划清红线,坚决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不惹事”体现在维护发展环境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法治化、透明化的规则体系划清利益边界。中国在经贸领域坚持WTO多边框架原则,反对以国家安全为名实施技术封锁和产业脱钩,实质是捍卫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客观规律,将本国发展利益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有机统一。“不怕事”则彰显“任何企图阻挡中国发展的行径都注定失败”的决心,通过法律反制、产业对冲、外交协同等战略响应,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倒逼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反对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化的深层逻辑,在于破解“规则制定权即战略主动权”的霸权思维。中国通过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立法体系,在数据跨境流动、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领域建立自主可控的标准体系,实质是以制度性权力对冲技术性遏制。这种底线思维的创新性在于,既承认国际规则演进的历史惯性,保持全球化的开放姿态,更注重在人工智能治理、数字经济规则等新兴领域创造“中国方案”的话语支点。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清醒,既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保持对外开放的战略耐心,坚守多边主义道义高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受干扰;又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划清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任何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单边霸凌行径予以有力反制,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原则维度构筑起钢铁长城,在策略维度创新博弈工具。
【作者简介:程曼晴,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厦门市社会主义学院、厦门市行政学院)讲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