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深刻洞察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科学把握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规律,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明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理念新命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近年来,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普世文明论”等,西方有些国家更是以“传播文明”作为推行霸权的理论工具。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以宽广视野揭示了人类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的本质,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命题,倡导以“文明和谐”理念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廓清了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道路上的迷雾。
文明是多彩的,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每一种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也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都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内生动力。多样文明的共存和发展使得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更加丰富多彩,使得世界的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多样性的论述,阐明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与意义,只有维护文明多样性,世界各国人民才能享受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任何企图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平等的论述,阐明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与基础,是我们对待世界不同文明必须坚持的原则。
文明是包容的,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多样、文化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文明冲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和谐的论述,指明了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的理想目标,是对“文明冲突论”、“文明霸权论”的有力回应,为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法和指向。面对世界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包容差异、真诚互助、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繁荣进步,世界才能实现和平发展。
二、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只有尊重历史,坚持从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在不断推进事业发展中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形成、演变及其为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阐明了中华文明独有的内涵、特色,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明、焕发中华文明生机与活力指明了方向。
中华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世界视野,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发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借鉴。“达则兼善天下”,中国既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将秉持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的理念,分享发展红利,给世界带来机遇、和平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展现了高度的文明自觉与自信,是中华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宣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