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2)

推进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的重要论述

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是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并由此诠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文明的特质是“和”,即和合、和谐、中和的精神与理念。“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中华民族始终坚持的文明理念;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之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既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也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最好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深层动因。他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等思想和理念,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推动当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鉴别”就是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不是历史虚无主义也不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有扬弃”就是在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坚决剔除其过时落后的糟粕,积极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三、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就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

构建更加全面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文明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整体推进,把对社会主义文明特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五大文明是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整体,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即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文明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同时,要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树立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价值坐标。价值观是文明的核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把它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发挥其巨大的价值引领功能,将其内化为全社会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加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文明风尚建设。在全党全社会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发展联结起来,确立了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个人行为的价值准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思想基础。

塑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价值主体,也是实践主体。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谈精神文明建设时就强调,要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法治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保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要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养成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性、全面性及其丰富时代内涵的认识,有助于用法治来保障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真正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执笔:赵周贤 邓海英)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