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业创新主体多元化是新一轮浪潮的最显著特征
多元的创业创新主体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是形成创业创新持久动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的最显著特征。
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海归人员创业,有利于带动国内产业与国际接轨,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伴随着留学归国人员数量的提升,海归创业创新逐渐成为趋势。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近300家留学人员创业园,超过5万名留学人员在此创业。鼓励海归人员创业创新,对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相较于本土创业创新者,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通过实习或工作熟悉国外企业管理模式和经验,一般而言具备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更前沿的技术资讯,回国后如果能将这些知识经验融入创业创新过程,可以有效提升技术管理团队的水平,以及所创办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上百家中国企业中,80%是由留学人员创办和管理的。
具有实践经验的体制内人员和科技企业人员,选择离职创业或在企业内部创业创新,这种“裂变创业”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今天,越来越多有技术、懂市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选择离职创业创新,联想系、百度系、腾讯系、华为系等一系列“创业系”“人才圈”逐渐形成。这部分人员拥有大量实践和管理经验,了解市场情况和消费者需求,对创业创新环境也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创业创新成功率相对较高。此外,大企业内部创业创新也正在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包括美的、万科等在内的公司纷纷开始“裂变创业”的尝试,通过鼓励内部创业创新,努力形成良好的竞合共赢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的活力。
具有创造力与激情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有利于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中国经济向创业创新型转变。与其他创业创新主体相比,大学生更富有创造力,创业创新积极性也较高。一份针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调查问卷显示,21.4%的大学生表示“有可能选择自主创业”,近5%的大学生表示“将创业作为主要的就业方式”。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14年达到了727万人,就业形势严峻。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实现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热情,增强青年人创业创新能力,是促进中国经济向创业创新型经济转型、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以农民工为主、量大面广的草根创业创新,有利于尽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就地城镇化。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的一大特点是,不仅有“洋海归”(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而且还有“农海归”(在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创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自营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7%,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有利于实现家庭式迁移与就地城镇化,降低城镇化的社会代价,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农民工创业创新浪潮逐渐兴起,“市民化=稳定就业+公共服务+安居”的观念进一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鼓励农民工创业创新来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稳定性,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正在加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