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访曲爱国等三位中国抗战史专家

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访曲爱国等三位中国抗战史专家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铭记历史中砥砺民族复兴的坚强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人民日报记者围绕抗战史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近日访谈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中国社科院党校副校长夏春涛三位抗战史研究专家。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记者: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同奋起御侮的人民战争。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

曲爱国:抗日战争是攸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殊死决战,也是检验当时中国各党派和政治集团的试金石。决定这场战争走向、进程和结局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紧要的,就是解决动员组织、力量聚合、战略指导、战略布局、发展方向这五个关键问题。之所以讲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其根本作用正体现于此。

具体来说,一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施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有效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抗战,把人民群众抗战的自觉性能动性有效转化为坚持抗战、夺取胜利的战争伟力,从而解决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动组织问题。二是倡导并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担负起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责任,坚持发展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和孤立顽固势力,与中国社会各种抗日力量风雨同舟、勠力抗敌,从而解决了全国抗战力量的凝聚整合问题。三是提出实施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把抗战过程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突出战略相持阶段的地位作用,把持久战的基点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实行人民战争之上,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夺取抗战胜利的战略指导问题。四是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创造出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形成内线外线相互支撑、正面敌后战略协同的有利态势,构建起中国抗战持久坚持、最后胜利的坚固支撑,从而解决了持久抗战、夺取胜利的战略布局问题。五是把坚持抗战到底与推进民主进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融为一体,把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建成了持久抗战的巩固基地和社会发展的示范新区,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全民族抗战最前列,以正确方针指导抗战,以卓越工作支撑抗战,以模范行动引领抗战,代表着抗战胜利的方向,体现着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和中流砥柱。

记者: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曲爱国:两条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打一场国家和民族的战争,还是打一场政府和军队的战争。其核心是如何动员、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抗战,这是国共两党指导抗战、实施抗战的分水岭,也是双方在抗战期间力量消长兴衰的根本原因。国民党虽然在退无可退的时候决定实施“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国抗战,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但始终实行的是政府操控、军队主体的片面抗战路线。《大公报》记者张高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民众的军队准打败仗,没有民众的战场只能放弃”。而共产党实行的是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问将不能取得胜利。”无论是在沦陷区还是游击区,共产党人都是播火者,都是动员抗战、组织抗战和坚持抗战的领导者。在敌后战场,共产党构建起主力军、地方军、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抗日武装力量体制,真正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有个评论: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手的愿望,这在国民党的中国是难以见到的”。其所以成功,是因为动员了最广泛的民众参战,而“这种全体动员的依据和可能性,是建筑在一种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革命运动之上的”。

两条抗战路线的区别,还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国民党是让民众“共同担负”,共产党是与人民患难与共;国民党致力于控制民众,共产党致力于服务人民,把人民视为父母靠山和力量源泉,与人民是血肉关系、鱼水关系。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观念,是不同政党和军队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

记者: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辟的敌后战场,为什么会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曲爱国: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基本保持了正面战场的战线稳定。但随着战争推延,消极避战趋势日益明显,除在滇缅战场作战取得胜利外,其他作战乏善可陈。直到战争结束,国民党军始终无法扭转正面战场的被动态势。

改变中国抗战进程的关键一招,是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共产党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占区“麻雀满天飞”,“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开辟出广阔的敌后战场,使游击战“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战争样式。到1940年8月,抗日根据地发展到数十万平方公里,人民军队发展到50万人,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占区蓬勃进行。这就彻底改变了中国抗战走势,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大批主力调回后方对付陌生的游击战争。从1938年开始,日军把肃清后方的抗日武装作为“当前第一位的基础工作”。后来更是明确在华作战目的以“治安强化”“肃正”占领区为主,把重点放在“剿共”上,最多将其在华兵力的75%(不含关东军部队)和几乎全部伪军投入敌后战场,力图摧毁抗日根据地。这样,在中国抗战的大棋局中,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主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成为坚持抗战的骨干力量。

共产党和人民同生死、共命运,以党的一元化领导整合各种力量,以人民战争的整体战抗衡敌人的“总力战”,铸起了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不但坚持了敌后抗战,而且在1943年夏秋率先转入局部反攻。1944年,日军在正面战场发动“一号作战”,国民党军一溃千里。但在敌后战场上,日军承认局面正“急剧恶化”。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的攻势作战持续高涨。到抗战胜利时,抗日根据地已经达到19块,面积1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军队发展到了132万多人。

八年全国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包括日军52.7万余人,自身伤亡61万余人。由此可见,敌后游击战争是决定中国抗战进程的关键因素,敌后战场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固支撑。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