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城市发展曾一度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出现过当时享誉世界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探索中向前发展,总体上经历了起步发展、曲折徘徊、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呈现出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和城镇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总体趋势。目前,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我国当前所秉持和践行的城镇化是一种新型的城镇化,是对西方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超越,也是对自身城镇化实践的逐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重在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的是一条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城镇化。其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推进城镇化,要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动力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和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实现“四化”有机融合。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林地面积,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

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为原则,合理控制大城市过度扩张,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注重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注重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创新升级,推动城镇向数字域、信息域、智能域、知识域方向发展,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促使城镇地理空间优化、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共同繁荣,造就城镇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