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僵尸APP”刻不容缓(2)

整治“僵尸APP”刻不容缓(2)

只开发不运营政府APP用来做甚

政府APP只开发,久不更新,实际上便是不运营。这是对服务公众这一宗旨的严重背离。在这个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政府APP满足了信息共享的民生诉求,让老百姓动动手指头,就能了解到政策法规、政务事项、便民信息等,甚至可实现一些民生小事的办理,也可上达民意。当它只开发、不运营,无疑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服务公众从何谈起?

政府APP只开发、不运营,也是对公共财政的无形消耗。开发政府APP显然需要花费公共财政,有些政府APP,据说一次性投入的开发经费就约有数十万元,未来每年大概还要投入数十万元经费用作更新维护,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不能打水漂。

那么,政府APP为何会沦为摆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发APP的初衷,不是将其真正当作行政效能的网络化延伸,提供便民利民服务;而是将其当作徒有其表的政绩应景,或当作装点城市智能化、部门现代化的技术道具,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研发上线之后,则对维护营运不管不顾,成为继“僵尸官网”后又一“僵尸政绩”。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心态。

政府部门开发APP,应考虑老百姓需不需要、成本压力大不大、社会效益好不好;更应考虑能否形成持续、长效的维护更新机制,若觉得自身无法良性运营,可委托企事业单位来做,若百姓不太需要,应把公共资金投到公众受益面更大的项目。

政府APP勿成权力任性的玩具 

如今,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但各行业的互联网+也应该与时俱进,尤其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自然更不能缺席。眼下,政府部门大多建立起政府网站、政务微博乃至微信公众号,但不少政府官网数年不更新,变成了僵尸网站;有的官网频现对网友的雷人回复,或是对网友来信不予理睬。这样的政府网站成了一种摆设,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本来是为便民、惠民目的而设的官网反倒让人看到政府部门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弊病,影响了政府部门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可谓事与愿违。

一些政府的手机APP也同样如此。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其中近九成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政府部门进入移动互联网,开发手机APP,增强了与民众的沟通,提高为民服务的办事效率。但这些政府部门的手机APP多存在问题,如下载难等。据业内人士介绍,开发一款APP,如果只是定时发文、发图,没有离线阅读、缓存等功能,费用需5-10万元。但若要及时升级更新,且运营比较完善,一般需要20-30万元的费用。政府部门竞相开发APP,本意是民众到哪里,就将服务提供到哪里。但是,既然开发了APP,就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手机APP更新不及时,与所需费用及运营有很大关系。就算政府手机APP纷纷上线,但疏于维护,成了僵尸APP,也是一种资金浪费,不利于方便民众生活,为民众提供更好服务。

政府部门不要盲目开发APP,要考虑到民众的实际需求,对那些下载量少的APP,相关部门不宜再投入公共财政,可以取消或停用,将钱用于公众受益面更大的项目上;对于民众确有需求的APP,就应该加强管理与运营,不能让其荒废,成为“烂尾工程”。不妨考虑委托一些事业单位或企业来运营,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政府APP不再重蹈僵尸网站覆辙的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对新鲜事物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不能将提供优质服务、拥抱新技术、开拓便民惠民渠道变成一种秀。这样的作秀,是以欺骗民众与浪费公帑为代价的。为民服务应该诚实、诚信,以便民惠民为宗旨,而不能虚张声势,赶时髦或跟风,必须脚踏实地。

此外,政府部门要重视并提高APP维护技术、提高维护人员技术水平、加大维护资金的投入,但是,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更重要。意识决定行动,政府APP不是孩童玩具,不能玩一阵子,感觉没兴趣了就丢在一旁。那些将政府手机APP变成摆设的相关部门,浪费公共财政,透支民众信任,已涉嫌失职渎职,如果继续整改不力,应该启动问责机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