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转型与改革支撑(2)

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转型与改革支撑(2)

以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驱动转换

如前所述,中国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释放出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与之相伴的是,通过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牵引经济社会制度的合理化转型。

为了推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我国近年来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经济圈”“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层面的经济战略。近期又将“互联网+”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与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也许是最为契合的,因为互联网技术手段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和处理方式,可以使得信息沟通的成本大大降低,有助于促进现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理想状态进一步逼近,从而带来运行效率的显著提升。

不过,如果没有深层次的制度性、结构性改革作为支撑,这些战略举措仍然没法落地,对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将是有限的。

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最重要的两个关键字,就是“放”和“开”,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中国未来在这两个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否则就无法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与重构。有人认为,中国过去取得的成绩主要不是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政府的作用,是国有经济的作用,从而提出了所谓的“中国模式”,甚至认为国企改革就是要把国企合并,变为唯一的、绝对的垄断,好让国有企业相互间不竞争。但是,竞争产生效率,一旦国有企业垄断市场,国有企业的效率就会下降。此外,垄断了,民营企业如何能进入?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做好中长期发展,无法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乃至创新驱动的发展转型。有人则认为,中国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功能发挥没有边界,没有外部性,不会失灵,基本是万能的。这两种极端观点都不可取。

未来的改革,需要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治理边界,其要旨还是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政府着重于制定基本的规则和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让民营经济发挥作用,为中国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提供制度基础。面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困难性,必须用好成功改革的方法论,在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和创新的互动关系问题,以改革谋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促发展,从而在发展中促创新。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