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悲观预期集中爆发
全球金融市场噤若寒蝉,恐慌情绪蔓延,再加上各种利空因素共同发力,接力暴跌在所难免。前期市场中形成的对世界经济增长遇阻的悲观预期,对美联储加息外溢影响的过度担忧,对新兴经济体的看空判断,以及对中国经济在调整中继续发展的种种疑虑,都是本次全球市场崩盘的推手。正如贝莱德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鲁赛·凯斯特克里所言,最新一轮全球金融市场大跌源于多方负面消息的滞后反应,是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前景担忧的综合结果。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全球各金融市场动荡的理由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是由于上次危机以来为刺激经济而出现的流动性泛滥。日本《每日新闻》就发表社论说,这次全球性股市动荡是过分依赖宽松货币政策矛盾的集中爆发。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曾担任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在分析暴跌成因时指出,由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其内在逻辑是推动投资者将资金从债市向股市转移,通过提振股票价格,进而使家庭财富增加,从而促进消费。不过,由于政府债券及其他低风险固定收益证券的收益率极低,推动投资者纷纷涌向持续上涨的股市,但股价的快速上涨是一种泡沫,一旦利率回归正常,泡沫就将破裂。根据他的判断,此轮股市大跌是美联储导致利率处于异常低位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必然结果。他还说,美股暴跌已波及全球各地股市,但其中有许多地区的股市也受到本地央行过度宽松政策的拖累。
统计显示,美国股市因泛滥的流动性而持续上涨,过去几年屡创新高。美国金瑞基金首席投资官布伦丹·埃亨指出,美股已经连涨七年,其间一直没有经过大幅修正。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的一篇文章指出,全球股市下跌,仅在步履蹒跚的新兴市场国家身上找原因过于简单化,因为股市七年以来的持续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各国央行的资助。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以来,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一边向市场注入几万亿美元和欧元,一边不断降息,使利率几乎归零……无论如何,这些钱要做有利可图的投资。投资者主要采用各种玩法在股市投资。这也不是几年来的第一次崩盘。鉴于大量廉价资金令金融市场滋生泡沫,许多专家之前就预言说,股市将会产生巨大波动。
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南辕北辙,导致全球资金流动发生逆转,特别是市场担心美联储加息造成难以估量的外溢影响,也是本轮股市暴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纽约时报》指出,本次暴跌可以看作“削减恐慌”(taper tantrum)的3.0版本。第一次“削减恐慌”发生在2013年6月,这个可爱的说法是指,全球金融市场发现美联储真的要逐渐削减(taper)量化宽松的规模——简单地说,就是美联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其注入金融体系的资金——之后,全球市场集体陷入了癫狂状态。第二次“削减恐慌”发生在2014年10月,当时美联储打算在2015年加息的意图,变得更为明朗。
实际上,在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主要依靠货币和财政刺激,而改革力度有限。现在美元进入强势周期,但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进程和货币政策周期不在一个轨道上,全球资金肯定会根据形势转移到回报更高的投资领域。
日本《每日新闻》发表社论指出,新兴经济体股市出现动荡,与美国加息的预期是联动的。当美联储决定加息的时候,投机性资金就会对风险作出过度反应,大量热钱迅速逃离新兴市场,将对新兴市场的股市和汇市产生巨大副作用。最近一段时间,仅仅是美联储加息预期就已导致俄罗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货币币值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此外,日本经济学家还认为,希腊债务危机后续发展以及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也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助长”了跌势。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走势自然会引起全球市场的关注,但正如前摩根史丹利主席史蒂芬·罗格所言,中国是一个理由,但不是原因。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分析师谢栋铭认为,覆盖全球范围的金融市场动荡,虽然触发点与中国市场近期的波动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的冲击以及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不确定性引发的担忧。他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公认的“稳定器”,人民币以其币值坚挺而成为市场关注的重要指标。中国对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的完善,让习惯了中国“定海神针”角色的国际投资者感到不适应。
对于全球股市波动与中国的关系,阿根廷阿贝塞咨询公司总裁丹特·斯卡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毫无疑问,市场并没有忽视中国经济的最近进展,例如股市下滑以及汇率政策调整。这些发生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变化影响到经济预期,市场由此做出一些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他同时强调:“当前中国经济风险整体可控,中国政府的政策工具足够应付当前经济减速问题,特别是中国央行最近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措施,首先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之后又降息降准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市场预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