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由各得其所的根本理念,决定了待人处事应取的态度和方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既然宇宙是和的世界,各得其所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们待人处事都应取“和而不同”的态度。首先要承认差别,要自觉认识差别的存在是正常的,必然的,只有正确地调节各方的关系,做到各得其所,才能达到和谐的目标。要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要做到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目标,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中,就是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各得其所的和的状态,不是僵死的,不变的。它随事物的发展而变化。所以求各得其所不能一劳永逸,要因应客观状况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古代历史上,不断进行改革,也不断有治乱兴替。改革是为了调整各方关系,求各得其所;改革有成,各得其所,天下治;不能各得其所,“失其所则悖”,天下乱。适时改革是保证各得其所的重要措施和条件。
各得其所的原则是普遍的,其实现是具体的。各得其所的理念指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只有各得其所的理念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各得其所的实现,也不能凭主观意志,“为物作则”。一切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的具体研究分析和了解。要认识事物各方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应有的度,以及事物发展的现状,才能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是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危机的基本途径。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可以说也都是求“万物各于其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契约,国家治理中的法制,根本的精神都在于求各得其所。
各得其所也应该是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民主和法制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要协调配合,各得其所,不可孤立看待,互相割裂。民主的精神和实质,在于调节政府与公民以及各部分人之间的关系,使各方面各得其所;民主是达到各得其所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从各得其所的理念看民主,是把个人放在社会群体中来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求公民和政府,个人和他人,以及各部分人的各得其所。既伸张和保护公民个人权利,也支持和维护政府行政管理的权力;既保护公民表述意见的自由,同时也要求尊重社会、尊重他人以及政府权力等方面的利益;对个人的要求包含了权利和义务、责任两个方面。和单纯以人权、自由、平等为基础相比,更为全面,更有利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民主,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国际社会来说,各得其所也指出了处理冲突和危机的方向。单边主义,试图用暴力恐怖威胁、经济制裁,以至战争等等,一方压服一方,消灭一方;或只顾一方利益,损人利己,只能加剧冲突,破坏和平,阻碍发展。只有承认差别,互相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互利合作,各得其所,才是解决冲突,促进和平发展的正确途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