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谈“各得其所”: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

钱逊谈“各得其所”: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

早在孔子的时候,就提出了“各得其所”思想,并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臣、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颜渊》)

当时社会动乱,礼崩乐坏,君臣父子的关系遭破坏,天子大权旁落,不再能号令天下;诸侯国扩张势力,相互争夺;大夫僭越专权,陪臣执国命;子弒父,弟弒兄的事层出不穷。正名,就是针对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提出的;就是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状态,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使社会秩序归于正常。这是孔子的基本目标。

孔子把他治国的理念,概括为一个“正”字。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释“正”。“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求社会秩序之正,使各方各得其所,是孔子治国为政的根本理念。

这一思想为后儒所继承。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所以能治理好天下,不是能为世事规定法则,而只在于理正社会秩序,使各方各得其所。如此而已,别无其它。这是传统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

以“各得其所”为根本理念,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是和的万物;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从自然生态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以至天下,都是如此。

这样的世界观说明,宇宙万物都是由不同成分和因素构成;组成统一体的各个成分、因素以一定的关系和谐共处;其中每一成分和因素都各处于其应处的地位,发挥各自的作用;宇宙万物稳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的各个成分、因素都处于其应处的位置,也就是各得其所。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以和为贵也就是要以各得其所为目标。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而是以“和实生物”的世界观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和的实质就是各得其所。人的生活是社会性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是古代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礼就是在这种区别、分别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这种区别、分别,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求社会关系的和谐,别中求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依礼而行,各得其所,才能和;以和为贵也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