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日战争激起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认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血雨腥风中,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伟大民族精神,首先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深重的民族危难,中华儿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抵抗外来侵略成为共同意志,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共同责任。各党各派捐弃前嫌、一致对外;社会各界万众一心、共御外侮。这种伟大民族精神,又表现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强大而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投降论的干扰,万众一心、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共赴国难,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铁骨铮铮、视死如归,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涌现出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整师、整团、整营、整连、整排献身战火者并不鲜见。这种伟大民族精神,还表现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期间经历了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最后到战略反攻、从单独抗战到与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携手作战的过程。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顽强而又殊死的斗争。这种伟大民族精神,也表现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不懈斗志。1941年和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面对缺衣少食、缺枪少弹、缺医少药等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号召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从1942年到1944年的3年中,陕甘宁边区共开垦耕地200多万亩,农民所交的公粮,1941年占总收成的13.58%,1942年降为11.14%,1943年降至不到9%。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为渡过严重困难,巩固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血脉,它在历史传承中孕育,在不断扬弃中升华,在紧要关头集中彰显。在抗日战争中充分展现的民族精神,就是抗战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激励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