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要进行盛大阅兵以志纪念。纪念胜利当然是为了记住胜利,但纪念胜利更要着眼于守住胜利。毕竟胜利最大的价值在于拥有而不是回忆,在于现在进行时而不只是过去完成时。因此,在胜利日回首70年前的慷慨悲歌和70年来的风云变幻,思考我们是如何赢得胜利,谋划我们又如何守住胜利,对于让胜利从历史走向未来是十分有意义的。
敢于胜利,充沛我们的精气神
赢得胜利首先要敢于胜利,为了胜利敢担当、能牺牲,不逃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些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赞扬的抗战精神,正是对敢于胜利最全面也最精辟的论述。
因为敢于胜利,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毁家纾难,以身殉国;因为敢于胜利,无论“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还是壮烈的淞沪抗战、忻口会战等战役中的爱国将士们,“人人抱必死之心”,“必与日军拼命到底”。抗战时期的一篇报纸社评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这同样是对敢于胜利的讴歌。
敢于胜利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劲头,是一种豪气。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有番话讲得很好,狭路相逢必亮剑,哪怕倒在对手剑下也义无反顾。抗争不见得马上就能取得胜利,但不抗争一定没有胜利。剑亮多了,前赴后继,总有一天会看到对手倒在自己剑下。
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精气神,胜利就会离我们而去。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并不回避事后的反思。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重庆报界就有评论,如果“九一八事变”后,少几个不抵抗将军,多几个杨靖宇英雄,日本也不会如此顺利地占领东北,甚至也不会有随后的“七七事变”。纵使不可避免,至少也会给中国留出更多的备战时间。
抗争当然会有牺牲,但不抗争牺牲更大。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伤亡人数3500万人,其中军人伤亡380万人,更多的应该是心无恶念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像南京大屠杀中死于日寇屠刀下的无辜民众就远多于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军人。面对残暴,忍让只会被当做懦弱,只会让侵略者变本加厉,得陇望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