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军反蒋抗日
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热情也感染了许多的爱国将领。
在江西参加“剿共”的十九路军官兵表示“反对内战”,主张“团结抗日”。由于这些主张引起蒋介石的不安和不满,于是调十九路军到上海南京一带驻防,结果不久赶上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可不像张学良那样奉行不抵抗政策,直接和日本人开战。
《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以后,十九路军又被调往福建“围剿”红军,这使得十九路军更加不满和厌倦内战。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都是爱国将领(蔡廷锴曾参加过南昌起义)。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后,十九路军请缨北上抗日,援助热河和长城抗战,但遭到拒绝。这让十九路军最终举起了“反蒋抗日”的旗帜,并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红军达成和平协议。与此同时在北方,冯玉祥与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与日军展开激战,并一度收复了多伦。
1936年6月,广东陈济棠和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两广事变”,打出了“抗日反蒋”旗帜,要求南京政府对日宣战,要求两广部队“北上抗日,收复失地”。
“两广事变”的主要代表陈济棠(左)和李宗仁(右)
这些不听话的带兵将领让蒋介石心惊肉跳。
此时,在国民党内部,一些大佬们也开始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先是国民党元老、党内三巨头之一的胡汉民(另两个是蒋介石、汪精卫)痛斥蒋介石的反动政策。东北沦陷之后,胡汉民在《跋日人关于各国对日经济封锁之应付计划》一文中说:“东北之亡,亡于不抵抗,不抵抗非和也;今日一抗议,明日一声明,邦交依然,互市依旧,亦非所谓和也;呈诉于国联,乞怜于列强,奴颜婢膝,觳觫以承他人之眼色,既非曰降,又非曰和;不降不和徘徊莫定,尤非有廉耻知气节之国家所宜尔也。则今日之事如何,曰‘唯战’。战败,是亡而非降;战而胜,则国家赖以独立,民族赖以生存。”
1933年,胡汉民再发文《什么是我们的生路》,进一步驳斥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我们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对日抗战”。主张推翻“勇于对内,怯于对外”的不抗战政府,号召“联合抗日的同志,抗日的国民,共同担负起向日本抗战的责任”。
胡汉民的文章不可为不犀利,骂蒋介石对外奴颜婢膝,无廉耻无气节。胡汉民在国民党内资格极老,影响甚大,这怎么能不让蒋介石难堪。
还有冯玉祥,也公开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12月,在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提交“共赴国难,收复失地”的提案,得到了许多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支持。会后,他又奔走于上海、南京、洛阳等地,呼吁蒋介石、汪精卫等人主持救国大计。
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会委员会委员、广西绥靖公署主任的李宗仁1936年4月1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系统批判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著名的“焦土抗战”理论。他反对“依赖主义”和“退让求和”,说这是“出于幻想的机会心理”。
这还不算,连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孙科、程潜等也致电蒋介石要求抗日。最令蒋介石生气的是他的大舅哥宋子文,“他于1934年为内战事情和蒋大吵大闹时,他认为继续向共军进攻将损伤整个国家,枯竭国库,并且阻扰一切的进步;他主张蒋应当以团结为重,使中共回到和平政治的领域里来。”
1935年,就连蒋介石的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将军也开始力劝蒋介石抗日了。1935年8月20日,法肯豪森向蒋介石呈报了《关于应付时局政策之建议》,提出,“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最切近者当属日本”,建议蒋介石丢掉幻想,对日实行坚决抗战,“断无不抵抗而承认敌方要求”之理,要“为保全国土而奋斗”。一个外国人,一个曾经帮助蒋介石多年“剿共”的外国人都知道中国最严重最切近的威胁是日本,而不是共产党,但蒋介石却执迷不悟。
而此时,张学良也正一肚子气呢。东北沦陷后,全国人民的唾沫星子都要把他淹死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压得他透不过气来。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还督促他“剿共”,而且说不“剿共”就交出军权,这可真让他急了。于是,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
当年报纸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西安事变中的舆论战
身边的人七嘴八舌的建议让他头痛不已,但最让他头疼的还是共产党。抗战八年,中共通过自己的表现,赢得了民心,壮大发展了自己,最终赢得了天下。反观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让全国人民强烈不满,使得民心尽失。再加上抗战中的无能和抗战后的“三洋开泰”、“五子登科”的“劫收”,使得人们最终抛弃了这个所谓的抗战胜利者。国民党赢得抗战胜利却最终失去天下,其中的原因难道没有当初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抗战的因素吗?
根据阎丽《70周年回望:抗战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理》一书整理(暂未出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