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2)

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2)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也应当服务于这样的总目标。朝着这样的总目标推进法治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求我们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大力培育法治思维方式。我以为,这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着力点。

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中国建设保持正确方向的坚强保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就要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保持坚定自信和高度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政治前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道路就是旗帜,道路就是方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根本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法治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特色,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守的根本原则和价值理念。应当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地位由宪法确立,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全领域和各环节;深刻认识到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绝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总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我们始终立足基本国情、继承文化传统,始终保持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防止照抄照搬西方法治理念和模式。

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的灵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引领。法治精神首先表现为法治信仰,法律只有人民相信,才能树立权威、产生力量。古人徙木立信,初衷就是为了树立法令的权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就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让法治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法治精神,必须捍卫宪法法律的权威,特别是弘扬宪法精神。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宪法精神是一个国家法治精神之首要,必须深入开展宪法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权威,为强化宪法法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弘扬法治精神,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平等是真实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平等。要紧紧依靠我们的制度优势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平正义真正得到落实,让社会公正的阳光普照大地、深入人心,决不能让任何个人拥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成为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

法治思维是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与法治实践对接的桥梁,培育法治思维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有之义。法治思维薄弱是法治文化薄弱的重要表现,法治思维缺失是影响法治建设实践的重要因素。《决定》提出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意在强调培育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紧迫性。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当把培育法治思维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且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培育法治思维,在普通公民层面,要着力培养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方式,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社会矛盾,无论是名誉受侵还是财产受损,无论是征地拆迁还是承包地转让等,都要鼓励他们运用法律确定权属、解决纷争,维护合法权益;在领导干部层面,要着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无论想问题、作决策还是办事情、干工作,无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还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无论从严管党治党还是加强作风建设,都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提高法治能力和法治水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依法依规办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