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必须在“变”中求精

精准扶贫必须在“变”中求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论述、新观点、新要求,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习近平强调,扶贫要“注重精准发力”,“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决定能否啃下“硬骨头”,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新常态下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确,成败系于精细。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部分贫困群体读不起书、一部分群体看不起病、一部分群体住房没保障、一部分群体丧失劳动能力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而少数地方对精准扶贫的认识不高、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日趋临近,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扶贫开发时间紧,任务重,全国还有几千万农村贫困居民还需走出“贫困”。精准扶贫,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民心工程。当前,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冲刺期,只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攻坚上,才能确保贫困群众不掉队、贫困地区不拖后腿,确保打赢实现全面小康这场硬仗。

所谓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的治贫方式,是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式的扶贫方式。也就是说,过去“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扶贫工作方式,必须切实改变和扭转。早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指出“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当下,限时扶贫攻坚已进入深水期,精准扶贫既要巩固“漫灌”阶段的成绩,又能确保“滴灌”工作的“真解渴”、“解真渴”。这就要求精准扶贫必须在“变”中求精,做到精准识别、精细管理、精确施策和精心考核,以精准性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瞄准贫困户,找准“穷根”,才能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行动,使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精准扶贫的短板和重点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多年来,国家每年注入的扶贫资金都不少,为什么效果并不佳? 说到底,还是条条框框的扶贫管理方式缺乏灵活性,使有限资金的去了不该去的地方,没有集中火力攻克扶贫重点“山头”。现实中,还有人或地方认为扶贫是国家的事,仍想以各种“理由”套取国家的扶贫资金。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务必增进上下一块过苦日子的思想,把红利百分之百装进群众的“口袋”,下气力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对村、户、人及劳动力逐个建卡立档,建立群众公认的信息共享的数据库,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逐人制定帮扶计划。只有做足功课、下足功夫,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精准扶贫才能避免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病急乱投医的误区,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不断提高精准扶贫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