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

古训说,“郡县治,天下安”。

习近平与“县委书记”一职深有渊源,他曾任正定县县委书记,对县委书记岗位之重要、责任之重大,有着切身感受和独到见解。

谈县委书记,他为何如此钟爱焦裕禄?

今天,跟着学习小组一起,看看习总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摘自《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书。(内容是照着书,一个字一个字,用键盘敲出来的,进行了两次校对。如仍有错别字,欢迎组员指正)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二〇一四年三月十八日)

根据中央安排,第一批活动期间,我联系的是河北省。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联系兰考县。

兰考县地处中原,改革发展和各方面工作有一定代表性;兰考还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因此,我很愿意联系兰考,很高兴又一次来到兰考。

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记得一九六六年二月七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后来,我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当干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志的形象,见贤思齐,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焦裕禄同志始终是我的榜样。一九九〇年七月十五日,我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以《念奴娇》的词牌填了一首《追思焦裕禄》,发表在《福州晚报》上。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我看过不止一遍。我到中央工作后,二零零九年四月到河南调研时专程来过兰考,瞻仰了焦裕禄烈士纪念碑,参观了焦裕禄同志事迹展,看了焦裕禄同志当年栽下的泡桐树,看望了焦裕禄同志亲属,开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精神座谈会,专门就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了一个讲话,提了五个方面的要求。我当时说是如愿以偿。

昨天,一踏上兰考的土地,我的心情依然很不平静。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尽管看的、听的都比较熟悉,但我还是想多看一看、多听一听,因为每一件实物、每一个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心灵共鸣。我们住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出门就看得见焦裕禄同志当年栽的泡桐树,睹物思人,也别有一番感慨。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深入查摆和切实解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带领群众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我联系兰考,还有一层考虑,就是希望通过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联系昨天实地考察,我感到兰考教育实践活动开局良好。现在,保持良好势头,确保活动质量,需要继续努力。下面,我结合调研情况,讲五点意见,也就是“五个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总体要求,为各项工作确立一个较高标准。

按照中央部署,教育实践活动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两批是一个有机整体,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步骤、组织领导是一以贯之的。第二批活动要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贯彻整风精神,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打牢学习教育和查摆问题两个基础,抓住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两个关键,有针对性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在对标立规中查找差距,在上下互动中解决问题,在攻坚克难中提振信心,在思考辨析中把握规律。

党中央提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的联系点要努力成为示范点,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联系兰考,兰考的同志们自然会有些压力。关键是要变压力为动力,把工作做好。

动力来自哪里?

首先来自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些年,我们的发展成效很显著,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冷静一想,是不是党的凝聚力、群众的向心力就同步提高了?是不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事实表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党同人民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必然密切了,有时候反而是疏远了。我说的是不是事实?我们都有经历,我们都是过来人。

现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某些方面比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更突出了。问题出在哪儿?不能不引起我们沉思!我看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了,对群众的感情变化了,作风问题突出了。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所以,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但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并不是全部,人心向背也不仅仅决定于这一点。发展了,还有共同富裕问题。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因此,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大大增加,这就是党的十八大强调全党要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的目的所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决定雷厉风行抓作风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这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看不到问题和症结所在,那危险就不远了。

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古人讲“郡县治,天下安”,今天仍然如此。我国有二千八百多个县市区旗,如果每个地方的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干部都能坚持党的宗旨,都能密切联系群众,都能带领群众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落实好,不论什么风浪来了,我们就都可以稳坐钓鱼船。“位卑未敢忘忧国”。每个党组织无论级别高低、分布在哪里,每个党员无论职务大小、工作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在党忧党,自觉担当起应尽的责任,自觉做好固本强基、凝聚人心的工作。大家都这样做了,党和国家工作就会具有广泛扎实的基础。

动力还来自于有一个较高的工作标准。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二〇〇八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联系浙江嘉善县。当时,县里的同志对我说,活动期间因为一手抓活动一手抓日常业务,很多机关工作量大大增加,但工作质量不仅没有因此下降反而明显提高。我当时就说,归结起来,就是因为工作标准提高了。这说明,确立什么样的标准,决定着有什么样的成效。党员的党性有没有标准?干部的作风有没有标准?都是有的。但是,为什么党员、干部的党性和作风有优劣高下之分呢?区别就在是不是坚持标准、按标准行事。这些年,针对改进作风,各级发的文件、定的制度还少吗?但为什么“四风”仍然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呢?原因还是在标准不高、执行不严。

现在,我们抓改进作风取得了初步成效,老百姓都认可,是因为我们动真格的了,强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用问题倒逼抓,不是喊喊口号就过去了。这说明,再大的顽症,只要讲认真、动真格就能破解。要确立较高标准,并严格按标准部署和检查工作,不达标准不交账,决不满足于一事一成、一时之效。

从中央带着执行八项规定到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重点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说存在的问题仅限于此,还有不少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但如果连“四风”问题都解决不了,又谈何解决全部问题?我们抓整治“四风”就是起徙木立信的作用,抓就真抓,一抓到底。不要老是喊狼来了,最后大家疲沓了,觉得不就是那么回事嘛,混一阵子、挺一阵子就过去了。今后几年,每一年都要提出一些要求,目标就是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当前,也有一些地方和单位改进作风停留在解决表象问题、简单问题、共性问题上,解决深层次问题、复杂问题、个性问题还缺乏招数,甚至还没有提上日程,要引起高度重视。希望你们在确立标准、坚持标准上有一个好的探索和实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