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几个误区(2)

警惕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几个误区(2)

误区三 

认为所有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就实现了均衡 

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同志认为只要县域内所有的学校都达到了办学条件标准,就实现了县域内的校际均衡。实际上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只是实现校际均衡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一是为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二是为了避免出现低水平均衡的情况。在我国办学条件标准基本上可以说是底线标准,学校的建设只要不低于该标准即可,也就是说这种标准保底不封顶,即使所有的学校都达到了办学标准,由于一些严重超标的豪华学校的存在也可能导致校际的不均衡,这种情况在发达地区并不鲜见。教育部发布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后进行”,把所有学校达到本省办学基本标准作为该区县参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的先决条件或者“门槛”,既是为了避免低水平均衡,也是基于达标不等于均衡的认识。

国际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诸多经验中,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实行统一的办学标准,用一张图纸建所有学校的做法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他们认为这样按统一标准建设的学校既没有薄弱校也没有豪华校,学校的办学条件自然就均衡了。当这一经验应用于国内时,对于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却十分有限,因为我国与日韩有着完全不同的国情。日本和韩国都是高度城镇化的国家,2011年日本和韩国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91.3%和83.2%,而我国2013年的城镇化率只有53.7%。城镇化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流动,学龄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必然会对学校的建设和布局,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产生影响。由于学生的流动,原来办学条件达标的学校,可能就会超标或不达标了,比如,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大量新建不久的农村学校由于生源减少而被迫闲置,城镇学校由于大量农村学生的涌入而拥挤不堪,出现超大规模校、超大班额现象。在日本和韩国,由于已经进入高度城镇化阶段,没有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各地区的生源相对稳定,用一张图纸建所有学校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校际均衡的有效手段。而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由此而带来的学龄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我们在制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在吸收和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误区四 

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越小越好 

教育部发布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规定,用差异系数衡量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水平。很多同志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的值越小越好。教育是现代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经济发展、社会体制、文化氛围、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不均衡很难消除,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也将长期存在。因此实现义务教育的绝对均衡是不可能的,义务教育的均衡只能是相对的。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校际、区域间发展水平的适度差距可能会引发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互相学习与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推动义务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当然,如果差距过大,则可能会引发矛盾与冲突,阻碍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虽然从数学意义上说,差异系数值越小,县域内校际差距就越小,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差异系数的值未必越低越好,我们追求的是让差异系数的值低于国家标准,并且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校际差距被人民群众认为是合理的,可接受的,这种差距的存在合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规律。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部分省市通过横向比较,用差异系数对各区县的县域内校际均衡水平进行排队,衡量各区县均衡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成效。由于各区县的情况千差万别,推进均衡工作的难度也有较大差异。比如一个学校成规模、布局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和一个学校规模小、布局散的山区县,实现校际均衡的难度也有巨大差别,因此根据差异系数对各区县进行排队,应当非常慎重。如果不考虑各区县的实际情况和推进均衡工作的难度,简单地以差异系数进行排队,认为差异系数值越低越好,可能会挫伤部分地区推进均衡工作的积极性,还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盲目撤点并校。

部分地区通过纵向比较,认为如果某一区县差异系数值变大了,校际差距变大了,就说明该区县推动均衡工作的水平下滑了。由于义务教育均衡是动态的,学校之间的差距经常会发生变化,差异系数值也就会经常波动,因此,不应对差异系数值的小幅变化过度解读。只有差异系数值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才能认为该区县均衡水平明显降低了。当然,如果某一区县的差异系数值连续几年出现小幅增长,也应引起关注。在推进均衡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某一区县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计划对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换代,由于经费有限,当年只能对1/4的学校进行设备更新,此后的三年每年再更新1/4,在这项计划执行之初,该区县的校际均衡水平就会出现下滑,而这一计划对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又是十分有益的。如果在推进均衡过程中,过度追求差异系数的降低,不能接受校际发展水平的合理差距,不能接受差异系数的正常波动、合理波动,地方在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就会束手束脚,在经费投入上也只能采用“撒芝麻盐”的方式,没有了发展水平的提高,均衡也就失去了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