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五
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靠加大投入增加资源
在很多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并向落后地区或薄弱学校倾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抬高底部”。但是单纯依靠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资源总量,保证新增教育资源向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水平,在现实中难度比较大,特别是那些在某些指标上存在高位不均衡情况的地区,依靠新增资源来提高均衡水平,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在增加资源总量的同时,既要用好增量,也要盘活存量,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坚持勤俭办学。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入县镇和城市的学校就读,给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大量农村学校由于没有生源而被撤并,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不得不在城市和县镇不断地投入巨资新建学校来满足大量涌入的农村学生的就学需求,很多低龄学生需要寄宿或由家长租房陪读,也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这些农村学生中除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外,有相当多的学生是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而选择到县镇和城市学校就读。择校主要是择师,如果家门口的学校能够拥有与城里的学校一样的师资,很多农村的学生会选择就近入学,已经择校到城市和县镇就读的农村学生也可能会回流,学生的合理流动将会盘活存量资源,大幅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大量新建学校所需的经费,减少城市和县镇教育行政部门被动迎接学生潮的压力。在城市中心区也存在类似情况,优质学校人满为患,只得不断新建校舍,扩大规模,而薄弱学校生源不足,资源闲置。为了有效改变这种局面,除了增加资源总量外,各地还应取消部分优质学校在全县甚至全市范围内选调师资、选拔生源的特权,尽快建立教师全员流动制度,以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为抓手,引导生源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