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抗战能坚持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时刻

为什么中国抗战能坚持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时刻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点,以最后一个法西斯国家——日本战败投降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抗战的终点,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标志。今天审视这个终点,应当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最早开始的中国抗战,为什么持续最长时间,又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胜利?

中国抗战之所以持续长达14年,最主要的原因是敌我国力军力相差悬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前,已经通过一系列的侵略和掠夺,特别是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攫取了大量资源和财富,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政治组织能力不仅在亚洲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处于前列。而此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十分薄弱。全国抗战爆发时,日本工业年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635万吨、弹药50万吨,中国年产钢50余万吨,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日军是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队,中国军队虽人数众多,但总体上体大力虚,装备和训练落后。实力对比悬殊,决定了中国抗战不可能很快取得胜利,不可能企求通过一两次战役决战,迅速改变敌优我劣的战略形势,而必须通过持久抗战,持续地消耗和削弱敌人,从夺取局部的优势做起,逐渐扩展到敌我双方力量的平衡,再发展到夺取全局的优势。实力对比悬殊,意味着抵抗时间的漫长、条件的艰苦、战斗的残酷、牺牲的惨烈。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在很多情况下,中国军民几乎是以血肉之躯奋勇抵抗,以奋不顾身的精神弥补装备上的劣势,缓解战场上的危机。

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使中国争取抗战胜利的时间推迟到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同盟国确定了“先欧后亚”战略,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击败德国,在亚洲战场对日本采取防御战略。这意味着反法西斯的战争资源和军事力量优先投向欧洲战场;意味着中国要先配合盟国打败德、意法西斯,再争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意味着盟国从其他战场腾出手来之前,中国不得不继续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与日本法西斯主力鏖战。在欧洲战场,苏、英、美等几大强国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共同抗击德、意法西斯;而在东方战场,中国在三面受敌、外援几乎断绝的情况下独撑苦斗,以最大牺牲和代价继续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战争期间,美国以租借形式向同盟国家提供了460亿美元的援助,中国只获得其中的8亿多美元,不到总数的2%,是同盟国主要国家中得到外援最少的国家。中国的顽强抵抗,迫使日本无力与德国呼应,破坏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军事勾结,为同盟国对其各个击破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的浴血奋战,成功遏止了日本侵犯苏联的北进计划,消除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后顾之忧。中国排除万难的相持和远征,打乱了日军的南下布局,从而为盟国最终战胜法西斯赢得了时间和空间。英国学者拉纳·米特说,“同盟国能在欧洲和亚洲两个战场同时作战,节节胜利,有相当大部分奠基于中国与日本缠斗不休”,西方社会不应该遗忘中国这个盟友。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是中国抗战坚持到最后胜利的坚固支撑。全国抗战爆发后,特别是在战略防御阶段,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组织国家主要军事力量从正面阻击日军进攻,形成了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则深入敌后牵制和打击日军,形成了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实际上是日军占领区的腹地战场,也是内线战场。这是中国抗战的显著特征,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节节抗击,英勇作战,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行动,遏制了日军的进攻势头。在敌后战场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将日本占领区变成了对日作战的重要战场,逐步成为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的主力军。仅在战略相持阶段的前两年,敌后战场就抗击了60%左右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内线外线相互支撑,构成了对日军的前后夹击战略态势,把日军死死拖在中国,使它既不能迅速灭亡中国,也不能把更多兵力投放到其他战场。而且,敌后战场的开辟还使日本始终没有在中国占领区建立起巩固的殖民统治,严重破坏了日本“以战养战”的罪恶图谋,使日本的战争能力日渐衰落,以致1943年下半年以后,敌后战场的侵华日军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而敌后军民则同心协力,不断积蓄力量,逐步具备了对日军进行战略反攻的能力。经过1944年持续一年的局部反攻,敌后战场的日军被迫逐步向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龟缩。到1945年4、5月间,随着德、意法西斯被打败,日本法西斯进入了苟延残喘的穷途末路。

空前觉醒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激励着中国抗战顽强走向最后胜利。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民族精神和意志的较量。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面对日本法西斯的肆意蹂躏、残暴统治,中国民众在背井离乡、四处逃难的苦难过程中,切实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增强了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强盛的渴求。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战斗意志如此顽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曾经内战不休的各派系军队相继投入对日作战,曾经政见对立的各党派结束纷争结成同盟抗战。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的无私援助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也有力支援了中国抗战,坚定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和意志上的胜利。日本史学家井上清说,日本不仅仅是败给了中国,正确地说,是败给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最早投入战斗意味着最早作出牺牲,战斗到最后意味着牺牲到最后。当意大利、德国法西斯先后灭亡时,日本法西斯仍然困兽犹斗、负隅顽抗;当其他国家人民迎来和平的阳光雨露时,中国人民仍然在战场上拼死苦战;当其他国家开始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时,中国大地仍然在经受战争的血雨腥风。试问,谁像中国这样扛住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一扛就是14年?谁像中国这样拖住那么多日本侵略军,一拖就是上百万?在这场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和对手最凶残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坚持到最后一刻,也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推向最终胜利。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和终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