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传播观念具有普遍化、对称性特征
城市展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平衡:它既是记忆与文化的载体,也是身体感觉与体验的空间。当城市与传播相勾连,传播的传统定义即显得捉襟见肘。习惯上,传播往往被视为跨越空间距离的一种行为,传播发展的历史,也写满了不断突破空间限制的创造与革新,而各种新型媒介则是这些创新的产物。比如,电视实现了“地球村”(麦克卢汉),互联网则完全脱离空间限制,创造出虚拟社区……在这样的传播史观中,空间主要是作为被排除的障碍而存在,并未给城市活色生香的在世存有留下位置。城市传播研究正试图唤醒传播实践中身体存在的全面感觉与体验,使其空间实践的维度得到凸显。
针对汤因比有关技术产品越来越“灵妙化”的断言,芒福德特别强调了城市生活中物质化与灵妙化的平衡:“在城市中,生活的韵律似乎是在物质化与灵妙化二者之间变换摇摆,坚硬的建筑物,通过人的感受性,却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将主体与客体联系在一起;而主观的意念、思想、直觉等尚未充分形成时,也具备了实际构筑物的物质属性,其形体、地位、构成、组合,以及美学形式,都扩大了意义与价值的范围,否则便会被淘汰。”在我们看来,维持物质化与灵妙化之间平衡的力量,主要就是生生不息、创意无限的传播行为。面对这样的传播实践,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长久以来被抽象化、象征化的传播概念,将传播普遍化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传播行为实际上涵盖了城市生活的各个面向,既包括物质层面的连接传输,也包括社会层面的交往互动,以及精神层面的意义共享。
这不仅是传播观念的简单普遍化,而且体现了传播思维的对称性,即物质性同象征性、空间性、时间性的对称与平衡,从而超越传统的功能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普遍化、对称性的传播观念能够更好地回应各种范式危机,将原本分属物质空间、社会交往和精神文化等不同层面的现象与问题整合到传播的立场加以考察,从而在建筑/规划/地理、媒介/信息和历史/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研究领域之间搭建起关联的桥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