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水及腰险掉队
“我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跟着队伍行军,既紧张又兴奋。”许老回忆,当时他手中握着一张11月8日的《晋察冀日报》,穿着新发的棉袄、棉裤,挎着两颗手榴弹,一宿的夜行军没有落伍,自己心中很是得意。
前方侦察的战友已打出一丈多宽的冰凌通道。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谢荒田督促大家抓紧过河,以免天亮后被日军飞机发现。老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大个子的同志把裤脚卷到大腿根儿,扛着铅字盒、印刷器具,提着鞋袜,踏着冰渣下水了……“我看了看,那冰水有我腰深,只好把棉裤脱掉,一手举着手榴弹,一手抱着棉裤和鞋子,下水后用身子顶开游动着的冰凌,走一步挪一步,晃晃悠悠地蹚过了大沙河。”老人说,当他走出水时,感到棉袄沉重得厉害,一看原来是那棉袄下边湿透了。上岸后,阵阵冰冷的山风吹在他湿漉漉的腿上,腿上好像裂开了许多口子,穿上粗硬的棉裤,走起路来一步一蹭,痛如刀割……
没过多久,许仲英就发现大部队不见了踪影,他知道自己落伍了,便不顾一切地向前追去。当他到马兰村的时候,早到的同志正在吃早饭,饭是洋葱干和大麦米熬成的烂粥,同志们告诉他那是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军给养。
许仲英见排字房的几个同志仅仅填了一下肚子,就去排版了。报社要在马兰村争取时间继续出报纸,于是许仲英也放下饭碗,要去干活。领导心疼他,不让他跟着赶工,就安排他跟着先遣队,提前去往下一处落脚点。
重新建立根据地
日军在连家沟一带扑空以后,转向阜平西南山区扫荡过来,并已经到离马兰村五里路的地方。报社转移到马兰村附近一个叫土咀的小山村,同日军周旋两昼夜,出版了两期八版铅印的《晋察冀日报》。
11月11日,报社再次突破日军的包围,向灵寿县方向转移。在11月12日的突围过程中,比许仲英大两岁的李双秋不幸被日军杀害。报社根据军区指示,穿过灵寿县境,转移到河北省西部平山县陈家院附近的滚龙沟村。
滚龙沟村是边区的抗日老根据地,群众革命觉悟很高。许仲英老人还记得,当报社的主力部队来到滚龙沟时,时任平山县青救会主任的吴述俭,带领村里的群众列队欢迎。过了些天,日军又从阜平转向平山扫荡,并且进到离滚龙沟很近的地方。
为了掩护报社,滚龙沟一带的民兵、群众日夜放哨,侦察敌情。日军未能寻到报社的行踪,撤离了。直到1941年1月1日“反扫荡”结束时,《晋察冀日报》在滚龙沟住了29天,出版了25期铅印日报。老人说,当时有的同志讲,“《晋察冀日报》像一条龙,又在滚龙沟这个新地方潜伏了下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