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建设一流大学的有效措施

在改革中建设一流大学的有效措施

(原题:如何建设一流大学)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期望,引起各界对于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由增量发展进入存量改革、由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建设一流大学的讨论正当其时。

一流大学的实现状态自然体现在大学建设的诸要素、环节与功能上,比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等方面的一流。从实践的角度讲,把握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和要求,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上述一流状态的背后支撑与内在精髓是什么?在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办学规律作用下,大学建设的核心资源与竞争力集中表现为人才与学科。而实质上起决定性作用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方式与过程的,不是一个时期的表面性和外延性资源条件,而是其深入“脊髓”的内在制度和文化。

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现实基础与面临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在思想路线上强调现实性与针对性原则,就是必须从高等教育事业的现实出发,并结合各高校特点,拟定实事求是的路径与方案。这不仅是建设一流大学的规律要求,而且是相关战略决策取得成功的关键。

分析高等教育的现状,必须深入把握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矛盾。经历十几年的快速积累,高等教育已度过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向大众化阶段初期的急剧膨胀时期,进入渐趋稳定的沉淀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矛盾逐渐集中于数量与质量、外延与内涵、规模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硬件与软件以及政府、社会与学校之间、管办评之间、产学研之间、行政与学术之间、教与学之间等等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有些是历史的,更多是新生的,这说明必须以新的思路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

从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实际来看,经过持续的扩招、合并、升级升格和新的投入、扩建之后,高校发展普遍进入了外延向内涵的战略转移阶段。在这一形势下,学校建设的矛盾与问题更多集中于内涵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如下。(1)教学建设“软”。“科研硬、教学软”现象在学校普遍存在,教师教书育人的内生动力和使命感、责任感有下降之忧,教风、学风和教学管理面临新的问题。(2)科研事业“浮”。科研与社会服务功利化、形式化,科研成果存在多而无用的现象。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多,但引用率低,转化率更低。(3)文化有“缺失”之忧。大学的神圣不再,大学应有的崇高精神与先进文化有消减散失之忧。抽象归纳以上现象与问题,新时期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最深刻问题与最严峻挑战,就是大学有去大学、非大学之忧患!教学是大学之根之本,教学的软化就是大学本色的软化、淡化。文化是大学之精气神,缺失文化的大学就是迷失方向与灵魂的非大学。所以,大学非大学的核心是大学文化的缺失,尤其是大学使命文化的缺失!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从思想方法论层面给建设一流大学提供两点启示。第一,欲一流大学者,先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实施路径应该是非大学→大学→一流大学这样的基本思路。第二,在上述背景与形势下,建设一流大学,既要强调建设之“建”,又要基于改革之“改”,以改促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