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治理领域的“顽固病” (2)

解构治理领域的“顽固病” (2)

市场竞争——“散”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要求,从而掀起了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的讨论研究热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进一步深化了市场化改革的主题。然而,当前依旧存在的行政壁垒还在持续掰裂原本松散的经济板块,而市场割据则在打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统一布局。2014年6月,新能源车推广领域专家王秉刚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市场供需对接活动会议上指出:“在新能源车地方保护方面,北京和上海起了很坏的头。”2015年2月,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本来新能源汽车还可以增长的更快,由于个别城市的地方保护主义,作为国家认可的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依然无法进入北京这样的重点推广城市,这多少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产业经济——“空”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单一依靠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已经难以支撑地方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尽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释放了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但是其在推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发挥尚需一定时日。

目前,城镇化发展存在过度依赖房地产经济带动的弊端。这不仅拖延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而且导致房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常言道,“久窝怀中的孩子难会走路”。地方对旧有产业的持续不正常的保护只会招致最终的淘汰出局。而后,在城市化进程中,丧失原有产业支撑的区域经济发展极易过度依赖房地产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长此以往便会造成产业发展的空心化问题。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2014年调查显示,90%的中国地级市正在规划新城新区,部分城市新城总面积已达建成区的七八倍,“空城”“睡城”“死城”等现象频现。长期地方保护主义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流毒持续显现,不利于区域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人才建设——“滞”

作为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的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优质职位供给不足,这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相关;二是现有的优质职位被不公平“分配”,这与地方保护主义相关。在某些地方,好的工作机会被视为抢手的资源,容易被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绑架,成为服务地方保护主义的筹码。近年来,有关年轻人是逃离还是逃回“北上广”的讨论对此做了很好的注解。

2014年,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专项整治成绩单,30个省(市、区)共清理清退“吃空饷”人数16.2万。而能够享受“吃空饷”的人员多半都是权力与利益编织下的“硬关系户”。占编制蚕食国家财政资金被安排好工作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成为一些地方选人用人的常态。这种变了态的地方保护主义无疑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空间与自由流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