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误读了改革促进派

不要误读了改革促进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争当改革促进派,在基层引发了热议。不过,笔者在基层调研了解到,一些基层干部对改革促进派的形象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改革大都要打擦边球、闯红灯、突破法律规定,甚至要冒杀头风险,这样的认识不但误解了这一轮改革的内涵,也束缚了改革者的手脚。

对改革和改革者形象的错误认识

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有一部分改革是依靠打破已有的制度和法律规定,甚至是突破中央精神而实现的,且由于这类改革大多比较有名,媒体的宣传报道也比较多,从而使得这些改革及其做法在干部群众心中印象深刻。比如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当时小岗村的18户村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了手印,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支持农村改革也冒了被批判的风险;温州“八大王”率先搞个体经济,但后来被列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全国重点打击对象,好几个人被捕入狱,家产被没收,虽然后来得到了平反,但这段经历让人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大力推行农业“大包干”改革,也是冒着“冒尖犯错误”的风险。

现在的改革虽然没有那样的政治和生命风险,但那个年代改革者的形象影响很大,甚至成了改革者的固化形象。在有些基层领导眼中,今天改革还是和冒险联系在一起,不冒险就开展不了改革,冒险成了改革的固化思维。一提到改革马上就会冒出“冒险”两个字。在这种思维影响下,有的改革热衷打擦边球,典型的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些地方在行政审批上把减少环节、加快审批和优化服务的改革理解为要先上车后买票,对于那些还没有通过审核、审批的项目和土地,实行先建设、先圈占的做法,这样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利于企业发展、提高办事效率,但也冒了违法的风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