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应以“特色”搏“一流”

中国大学应以“特色”搏“一流”

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联想起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在思考新时期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之时,“特色”应当成为核心词汇和关键指引。

一国之大学如何有“特色”?创建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民族的宏伟目标,是将国家建设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强国,而不是西方发达国家模式的简单复制;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也应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特质的现代大学,而不是“欧洲大学的凯旋”或美国大学的克隆。关于办一流大学,教育家涂又光先生曾有著名的“的”“在”之分理论——应该办成“在”中国的大学(University in China),还是中国“的”大学(University of China)?若失去了中华文化的“根”,办得再好的大学,也不过是“在”中国的大学,而不是中国自己“的”大学。

如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方向,对我们的办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打造几所在大学排行榜上名次靠前的大学,而应该有更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我们建设一流大学,不仅要有“硬实力”,更要有文化“软实力”,应该在大学制度创新、大学文化创新上也作出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伟大贡献。 

一所大学又如何有“特色”?中国的大学要有中国特色,具体到每一所大学之办学,更要立足特色,不能随波逐流,盲从依附。世界上有公认的“一流大学”,但就什么是一流大学,却没有公认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因此,我们每所有志于世界一流的大学,不应是盲目去和什么国际标准“接轨”,而是创造和建设我们自己的轨道,只有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特色,才能建设起真正的一流大学。哈佛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是因为哈佛一直将“与真理为友”视为最高原则,历经数百年而从不动摇。巴黎高师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是因为它一直坚持精英教育和学科交叉特色而从不随波逐流,以至于其前校长于杰有如此底气说,“从原则上说,别的大学能做的,我们就不做”。

从这个角度而言,北大早已是“第一个北大”,因为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出一所大学,在其本国的地位可与北大在中国的地位相提并论——百年北大始终同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深切地交织在一起,并对一个民族的复兴负有高度自觉的使命感。今天之北大应做的,是将“第一个北大”的精神特质继续发扬光大,而非一味追求与世界接轨。

中国很多具有行业色彩的大学,本身就很有特色。师范大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加拿大比较教育家许美德教授认为,中国师范大学具有与其他大学不同的精神,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目前不少师范大学在追求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的同时趋向于综合化定位,却恰恰泯灭了师范大学独有的特质。师范大学要建设一流大学,教师教育恐怕永远是最值得仰仗的特色,走综合化的路,师范大学可能永远都成不了第二个北大、清华;但只要坚持特色,总有师范大学成其为“第一个师大”。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