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

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除了讲良心,更要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严”。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多年来,各地建立了很多食品安全制度,但为什么作用发挥仍不充分呢?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些制度没有被严格地确立起来、执行下去,后果就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要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必须扎牢食品安全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严”的食品安全制度,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食品安全。“四严”的核心是“最”字当头,不仅给食品生产经营者们划出了“红线”,也为监管部门戴上了“紧箍咒”。用制度规范食品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用制度规制食品安全监管权力,用制度约束食品生产与经营者的市场利益行为,能够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无缝监管,真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制度确立后,关键在于严格的执行。只有严格监管好“出口”,老百姓才能放心地“入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关键在于改变“九龙治嘴”的监管格局,为此要建立权责统一、奖罚分明的有效监管协调机制。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面对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各类风险交织形势,靠人盯人监管,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必须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设立相应管理机构,目的就是要解决多头分管、责任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定职能、分地盘相对好办,但真正实现上下左右有效衔接,还要多下气力、多想办法”。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说到底,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企业、群众、政府以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关系,各个社会主体都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企业生产与经营者的产品既要确保有良心,也要是良品;人民群众要树立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常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政府要发挥好“有形的手”,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体系,发挥好监管的重任;媒体要发挥宣传与监督的作用,各方齐心协力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共治格局。

(执笔人:连雪君)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