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动能转换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中国发展动能转换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从供给角度看,构成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增长的是三个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和技术。从需求角度看,构成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增长的是三个组成部分:投资、消费和出口。一个国家经济搞得好不好,从根本上就看这三个要素、三个部分利用得充分不充分,彼此搭配得合适不合适。因而,所谓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直接地就是指这三个要素和部分的能力发挥,间接地就是指刺激这三个要素和部分的活力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和举措。以此而论,无论新动力还是旧动力,一切能够激活生产要素和需求组成部分的活力的做法皆形成动力。

那么,现在人们为什么在谈论和区分新旧动力?这更多地是因为经济增长从一个阶段上升到另一个阶段,发生了动力转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在上一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那些动力,不一定在下一阶段中再起主导作用,而伴随阶段性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发生,动力机制也在发生着新老交替式的变化。但是经济运行具有自身规律性,阶段的出现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在比较收益中逐步完成的,违背这种规律性将会付出沉重代价。此刻,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若干刺激经济增长的要素需要给予重新认识。

关于投资是否依然是下一步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地域辽阔,还有大量区域、大量产业需要投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在这个投资过程之中,因投资转换成的资本量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经济总量价值构成部分,形成经济增长基础,所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投资依然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有证据显示,我国投资的回报率在过去20年中逐步下降。这意味着每投入一定数量的投资,从中能够获得的收益是在逐年减少的。长此以往,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活力将会消失殆尽。这就明确表明下一步需要变换投资激励机制,重新寻找激发投资活力的方法。结论是,尽管投资是传统的动力,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过程中,投资需要继续承担一部分经济增长动力功效,只不过需要在激励机制上解决投资效率降低的问题。这里不把投资区分为政府投资或者民间投资,是因为两者各有各的功效,不能偏废,尤其是不能忽视民间投资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从长期看,无论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都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之一。

关于居民消费是否承担新的动力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居民消费显然承担着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功能。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消费比重甚至达到80%。这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投资失去了驱动功能,大量闲置资金因为国内市场无利可图而转向海外,一个居民消费主导型社会形成,这可能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设想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尚不具备立即成为消费型主导经济体的可能性。消费与投资是一个相互影响和彼此转化消长的经济现象。当投资依然占据了经济发动机的位置时,指望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在利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无事可做,事实上,每年使消费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就是非常大的激励。但是要让消费承担经济增长新动力,建立消费主导型社会,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