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部门之间实行两种机制:一个是传统的事业编机制,一个是面向市场的机制。求是网作为《求是》杂志社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是面向市场的,现在一共有24位编辑,全员面向市场招聘,基本上是80、90后,让他们用新媒体的姿态,在互联网上冲杀。我们原来的编辑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主体编辑部继续保持稳定,发挥它现在的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专家整合资源的能力,两个机制相互配合。
我们与新华网战略合作,整体的技术平台全部交给新华网,由它来作为我们整个平台支撑,求是在技术上就是借外力,由我们投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网评由社长亲自牵头,作为我们的原创主阵地,按照中宣部和网信办加强网上的舆论引导。我们还把以前的求是理论网,改为求是网,更加聚焦,并跟我们的品牌更相近。
我们在移动战略端做了重大部署。跟中国移动签署了战略协议,开设了专栏,每天播送一条求是理论手机报的段子。去年11月,我们被中央网信办列为后续重点发展的网站。
今年有几个举措:在2月让求是手机报正式上线。目前还在不断推广和发展。如果是中移动的用户,大家没有什么意见,我可能从今年开始给大家免费赠阅求是手机报,它是理论、观点荟萃,五分钟可以了解到当下媒体中的核心理论要点,受到中宣部表扬。在6月,我们成立视频团队,加强网上视频的颜值。7月,我们跟群众杂志社联手创办了求是手机报的群众版,争取在年内全覆盖江苏省处以上干部。群众杂志社也投入力量,专门招了一些编辑人员跟我们联合组成编辑部、工作室,共同做这个事情。8月,求是演播室建成,陆陆续续开始推出一些微理论的视频。求是网的定位,主要是建立四大平台:理论宣传、学习交流、文献检索、思想激荡。
现在我们两微一端、手机报、求是手机网,从今年年初全系列的产品都纷纷上线。我们的影响力和下载量不如人民和新华网,他们是国家队,有大的投入,互联网确实需要投入的。我们的经费有限,中央把我们作为融合试点,但是给的经费不多,要靠自己发挥现有力量。
去年,求是漫评在互联网上实验以后觉得不错,表达了我们的时政观点,我们也借鉴了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媒体的经验。国外很重视时政漫画,我们出选题,每天保证一幅。求是网评队伍在不断的扩大,除了求是杂志社30岁以下编辑全部纳入外,在各地方省市县也选拔了近100人,能够保证原创的资源,根据当下时政热点,每天编发四到五篇原创作品。原创频道面向广大干部推出,也办的有声有色的,有些干部提出要加入求是信息联络员队伍。现在中央重视网络舆情,我们可能还要找一些网络舆情员。
今年,我们打了几场舆论战。一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二是主动设置的议题,如发表《高效思想政治工作难点在哪里》一文,引起热议。我们便集中发了一批转评配合。三是配合中宣部《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的宣传。理论视频是我们最近刚刚上线的,有十几位理论专家,及时回应当下干部群众的社会思潮的热点问题,做到面对面、可视化、微传播,中央网信办给了很大的支持。
最近,习总书记访美的前一日,我们按照中央网信办的要求做了一个动漫系列视频。没想到访问量很高,两个小时不到就有15万的点击量,这个系列片用了一天半时间做的,很接地气,接近年轻人。这个片子是3个90后年轻人做的,特别能抓住青少年的心理。
今年,求是网的访问量突飞猛进,单日访问量最高突破了300万,而去年一年才20万。再往后走是什么样的趋势,我们也无法预测。
——本文摘编自于波在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第六届年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