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可货币使用的网络效应,但用网络效应解释国际货币使用的“惯性”可能存在过分的简化,忽略了网络效应的存在是以经贸、政治联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基础的。与其说英镑的全球网络阻碍了美元取代英镑,不如说造就英镑网络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安排的改变非常缓慢。
一是与英国的经济、政治联系决定了对英镑的依赖程度。英镑的国际地位得益于“英镑区”的支持,但不同的成员国对英镑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英镑体系由五个同心圆组成:核心是伦敦;最里面的同心圆由英国殖民地组成;其次是英国的自治领地(如印度和南非),享有部分货币自主权;第三个圆由日本和部分南美国家构成,与英国有紧密的经济联系,且利用英镑来支撑本国货币;外面两个圆则是一些广泛使用英镑的国家。越靠近核心的“英镑区”成员国与英国的联系越紧密,比如,英国殖民地和自治领地,这些国家和地区接受英镑的意愿较强,不容易脱离“英镑区”,表现出的网络效应更强。
二是经济政治联系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导致退出“英镑区”困难。外围国家(第三至第五个同心圆)最早离开“英镑区”。一方面,二战爆发后,英国对英镑流通采取了严格的管制,英镑无论是币值还是使用的便利性都大幅下降。而美国经济实力增强,与这些国家贸易往来日益紧密,且币值更为稳定,外围国家有动力投向吸引力更高的美元。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使用英镑是出于自愿,并未与英国签订任何协议,不存在制度限制,自然可轻易地转向美元。
核心国家(殖民地和自治领地)脱离英镑区却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从殖民地看,自20世纪初开始,英国就在殖民地设立货币发行局,以实现英国对当地货币的控制,殖民地没有货币自主权。从自治领地看,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之后,一些英国的自治领地和依附于英国经济的国家参与到与英国的货币合作和非正式的货币库。二战爆发后,这些“英镑区”成员国的外汇储备被正式聚集到一个储备库,其持有的硬通货都卖给英格兰银行,但从储备库中提款受到严格限制。这种安排导致退出“英镑区”的两难:如果大量提取英镑,势必导致英镑贬值,资产缩水;但如果仍留在“英镑区”,英镑持续走弱仍会导致资产缩水。最终,大部分成员国仍留在“英镑区”,英镑的国际地位得以维系。
但英国国力的衰落导致了英镑区的最终瓦解。首先是1958年英国开放资本管制,取消了储备库,为自治领地提取英镑、脱离“英镑区”提供了条件。然后是殖民地解放运动。享有货币主权的英国殖民地最初仍保留了对“英镑区”的期望,主要是因为对本币信心不足、吸引外资以及争取英国经济援助。但随着英镑持续走弱,尤其是1967年英镑贬值重创了对英镑的信心,大部分成员国不再将英镑作为计价单位,并减持英镑以避免外汇储备的损失。“英镑区”最终于1972年6月23日确定英镑实行浮动汇率之时正式结束。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英镑区”成员最终投向美元的怀抱,比如,1983年香港在尝试浮动汇率不爽之后,建立了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局制度。
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储备货币的网络效应仍是以经贸联系和制度安排为基础的。美元的国际地位得益于事实上的“美元区”的支持:其核心是美国,第一层次是美元化国家和汇率盯住美元的国家;第二层次是与美国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如南美;第三层次是与美国直接经贸往来相对较少,但在国际交易中广泛使用美元的国家,如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美元区”成员并没有和美联储签订任何合同,选择美元完全是自发行为。但更靠近核心的“美元区”成员对美国经济及美元的依赖程度高,建立了与美元挂钩的相关制度,退出“美元区”难度大,事实上为美元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前西德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全球进入了牙买加体系,也被认为是无体系的国际货币体系,为传统储备货币之外的其他货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窗口。前西德马克和日元就是在这段时间开始国际化。它们面临的共同的有利条件一是美元的地位下降,为其他货币崛起留下了空间;二是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快速复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贸易和金融市场持续发展,为货币国际化创造了条件。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日本在1978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两种货币货币国际化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前西德马克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并成为欧洲主要的区域货币,为欧元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相比而言,日元的国际化却不那么成功,不仅在储备货币地位上落后于马克,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日元取得的进展也相当有限。除了德国经济增长较为稳定、而日本经历“失去的十年”等经济基本面因素外,马克和日元国际化的“一成一败”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货币区域化程度的差异。货币区域化是货币在更大范围实现国际化的基础。马克是欧洲主要的区域货币,“进可攻、退可守”:进可将影响力扩大至其他国家和地区,退可借助欧洲的货币合作、货币安排维持在欧洲的地位。但日元却未能成为亚洲、甚至东亚地区的区域货币。亚洲地区,美元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以人民币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崛起,导致日元面临“前有美元、后有人民币”“两头堵”的不利局面,抑制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