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全新历史时期(5)

人民币国际化的全新历史时期(5)

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

企业使用人民币的需求。虽然近年来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取得显著进展,但企业使用人民币的需求仍相对较低。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企业在贸易投资中采用本币计价结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比如,2012年我国贸易企业采用人民币计价的比例仅为9.1%,而美国、德国、日本出口贸易中本币计价分别达到80%、50%和30%以上。主要有两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我国企业在全球贸易分工体系中处于低附加值地位、贸易企业定价权较弱、外资企业占比高,推动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能力不足,只能被动接受贸易伙伴选择的贸易计价和结算币种。二是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相对欠缺,人民币衍生产品交易量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避险需求,难以挑战国际交易依赖美元的惯性。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在本币国际化的背景下,数量型调控的货币政策框架效果会变差。人民币国际化增加了境外人民币需求,境内货币政策将难以精准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如央行试图通过扩大货币供给增加境内流动性,基础货币可能流出境外,导致货币政策的扩张效果不如预期。从历史经验看,美元国际化和离岸美元市场的发展也是导致美联储放弃数量型调控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原因。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不能实现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的转变,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挑战。

对境内金融稳定的影响。一是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可能上升。人民币国际化为境内银行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银行业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人民币离岸市场业务的拓展,也会给境内商业银行经营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影响境内微观金融主体的稳健性。二是跨境资本流动

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境内资本市场将面临全球的人民币投资需求,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大幅增长,波动放大,可能对境内市场造成冲击,影响金融稳定。三是放大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向境内传递。如果人民币成为全球交易的载体货币,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将改变境外人民币的供需和价格,并通过跨境资本流动、离在岸资金价格互动等方式影响境内市场,放大境内市场对外部风险的敞口。

结语

2009年以来,人民币跨境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活力,反映了我国经济金融实力提升和实体经济的需求。未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和周边经济体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逐步落实以及电商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走出去”将面临重要的机遇。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可能对境内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构成一定的挑战。除了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外,关键在于通过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增强国内经济金融对外部风险的抵抗能力,包括强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宏观调控水平和金融监管能力,协调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

【作者简介】

温信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金融理论与实践、银行学。主要著作有《银行资本监管研究——银行行为、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译著)等。 徐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