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全新历史时期(3)

人民币国际化的全新历史时期(3)

日元区域化落后与马克相比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高于东亚地区。二战后,欧洲很早就开展了经济一体化进程,欧洲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这不仅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也为马克的使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而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远落后于欧洲,日本经济起飞主要借助与欧美等发达经济的经贸往来。日本经济崛起后也没有及时转移战略重心,对亚洲市场重视度不够,还曾一度出现“脱亚入欧”的呼声。

二是欧洲更愿意接受自己的货币,亚洲却属于事实上的“美元区”。虽然马歇尔计划为欧洲带来了大量美元,但欧洲国家对美元的认可度却并不高。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希望通过挑战美元的地位,限制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1960年至1965年,戴高乐政府就曾将美元大量兑换成黄金,并将黄金从纽约搬回巴黎,以削弱美元的地位。欧洲国家更认可自己的货币,为马克成为区域货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反观日本,亚洲地区是事实上的美元区。区内贸易大国,如中、韩在国际交易中大量使用美元。区内两大金融中心,新加坡是主要的美元离岸市场,香港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局制度。要撼动美元的统治地位非常困难。

第二,政策导向的差异。德国和日本的政策制定者采取了不同的货币国际化政策。出于国内经济金融稳定的考虑,德国对货币国际化的态度一度保守,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初期曾主动限制马克国际化。主要顾虑在于马克国际化需要马克可兑换和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大量资本流入将加大央行保持物价稳定的难度。且当时德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限,跨境资本大进大出将会导致马克汇率急剧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原联邦德国依然限制非居民购买国内债券和参与货币市场,防止马克大量流出境外。日本对货币国际化的态度则相对积极。日元国际化启动于1984年,起初是迫于美国的政治压力,但之后被日本政府作为政策推行。日本政府将日元国际化定义为“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和日元在经常账户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上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日本逐步取消了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发展日元计价的金融市场和工具,包括建立在岸与离岸市场。

但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却与政策导向大相径庭。马克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最终迫使德国政府改变了限制马克国际化的立场。一是马克稳定的币值为其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市场对马克计价资产的需求不断增长,抑制马克的市场需求的难度不断上升。二是德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推动马克国际化的条件逐渐成熟。从1985年开始,德国央行逐步取消了资本管制,促成马克的国际化。主动推动本币国际化的政策在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日本国内的金融改革相对落后,逐步开放资本项目后,大量资金出于规避管制和套利的目的实现跨境迂回流动,对国内的金融稳定构成威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

由此可见,政策导向对货币国际化进程有重要影响,但并非决定性的。一方面,货币国际化与国内金融改革,如资本项目可兑换、汇率市场化等紧密联系,推进这些改革能为货币国际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实现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稳健的宏观政策框架和有序推进的资本项目开放为马克国家化提供了重要支持。而相对滞后的金融改革使日元国际化的效果打了折扣。另一方面,货币国际化本质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策可以引导,可以创造更好的条件,但终究不能为市场代劳。

国际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目标是成为区域货币。首先,短期内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可能性不大。人民币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就必然挑战美元的地位,需要克服美元的网络效应,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艰难,充满不确定性的。其次,区域化是人民币实现更大范围国际使用的基础。如果本币在经贸往来更为紧密的周边国家都无法广泛使用,就很难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马克国际化得益于其区域化,而日元区域化不足制约其国际化。人民币应首先立足于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推动人民币在大中华区、东盟地区、“一路一带”的使用,力争让人民币成为东亚,乃至亚洲地区的主要区域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应顺势而为。政策并非货币国际化的决定性因素,但合适的政策能为货币国际化创造条件。比如,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开放能显著降低获得、持有和使用本币的交易成本,提升本币的吸引力,提振本币的国际需求。从人民币国际化现阶段的需求看,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与其他金融改革,如资本项目改革、汇率市场化协调推动,并进一步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开放,增强人民币的可得性和使用便利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