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于2015年对特别提款权(SDR)进行五年一次的例行审查,人民币将面临加入SDR的重要机遇。如果人民币能成功加入SDR,对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将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货币在国际交易中充当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储值工具的职能。其中,实现储值职能是货币国际化程度得到高度认可的标志,也是货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快速提升,如能顺利加入SDR,将向外界释放出“人民币国际地位已为各国央行和IMF承认”的信号,可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增强对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人民币发展成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
二是有利于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扩大SDR使用是国际货币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适当扩大SDR货币篮子,特别是吸收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可以提高SDR的稳定性和吸引力,从而有利于拓宽SDR的使用范围,增强SDR的作用,促进储备货币多元化,减轻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
三是推动国内金融改革,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目前,人民币加入SDR的主要阻力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认可,主要表现在其他国家对我国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开放市场和增强政策透明度的要求,这些要求本质上与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方向一致。通过对人民币是否满足“可自由使用”标准的讨论,可促进国内明确人民币与国际储备货币各方面的差距,理解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观点诉求,了解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实际市场需求,更好地制定政策措施以缩小差距;特别是,有助于在相关金融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上形成共识,推动国内金融改革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目前人民币加入SDR也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一是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显著进展。2009年以来,人民币国际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也逐渐得到全球认可。从发展趋势看,人民币已经具备了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潜力。二是扩大SDR货币篮子的必要性已成各方共识。目前SDR代表性、稳定性不足,限制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人民币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能加入SDR篮子,能显著增强SDR的代表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扩大SDR的使用。三是目前SDR篮子货币的选择标准模糊。对人民币加入SDR的主要障碍在于人民币是否满足SDR货币标准中的“可自由使用”。但现有的SDR货币标准对货币达到“可自由使用”标准的数值或位次并无具体门槛,人民币加入SDR有充分的工作空间。
当然,人民币加入SDR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尽管人民币国际地位近年来大幅提升,但较篮子货币(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发达经济体可能在人民币是否满足“可自由使用”上设置障碍,并借机对我国提出要价。但整体看,人民币加入SDR已经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只要采取合适的思路和策略,人民币加入SDR工作能在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国内金融改革。国内金融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持。从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如美国、英国、日本)看,跨境资本流动相对自由、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对本币的国际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3年7月取消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2014年3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扩大至2%,目前85%左右的资本账户已实现可兑换。
部分跨境人民币业务也在区域金融改革中取得突破。直接投资方面,昆山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等地的个人可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债券发行方面,在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注册并有实际经营和投资的企业可在新加坡发行人民币债券。证券投资方面,在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可以用人民币对新加坡等东盟地区投资。跨境信贷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国企业集团可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昆山试验区可开展台资企业集团内部双向人民币借款业务。前海企业可从香港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城内的企业或项目可从新加坡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此外,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居民可通过设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实现分账核算管理,并建立了分账核算境外融资宏观调控工作机制。
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本质上是资本项目自由化,而资本项目开放需以汇率完全浮动为前提,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尚未完成的前提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改革的时序错误。这种观点对警示金融改革风险有积极意义,但对人民币国际化存在一定的误解。
一是资本项目可兑换既不等同于货币国际化,也不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从历史经验看,20世纪中叶之前,英镑曾是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但当时英国资本项目并未实现完全可兑换。德国马克国际化的初期,德国的资本项目也未实现完全可兑换。因此,货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不等同,且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二是金融改革并不存在机械照搬的顺序。金融改革需要走很多步,不是一步完成的,和走路一样,金融改革需要“左脚、右脚交叉走”,以实现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协调推动。也许从改革完成的时间看,某些改革在另一些改革之前完成有利于降低风险,但从改革推进的过程看,应“成熟一项,推动一项”。人民币国际化并不必要等到所有条件完全具备时才能推进。相反,人民币国际化能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争取改革共识,以实现各项改革的协调推进。
中国和周边经济体经贸往来密切。货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往往是货币的区域化。日元和德国马克的国际化经验表明,与本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更容易接受本币作为国际交易的载体货币。人民币国际化也起步于经贸往来密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上世纪80至90年代,人民币就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使用,目前超过3/4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集中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
随着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经贸往来的进一步密切,人民币有望在区域经济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目前,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4年11月,中韩、中澳自由贸易区结束实质性谈判。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贸易区内大部分产品的关税降到零,非关税壁垒大幅降低。中国与周边经济体贸易联系不断紧密,将为人民币在双方贸易结算中的广泛使用的创造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创造金融合作需求。“一带一路”国家级战略计划的推出,契合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方面对资金的需求,有利于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一方面,“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需要稳定的长期资本,基础建设项目的融资需求将推进人民币在资本项下输出,推动人民币向外投资的发展。从国际经验看,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日本的“黑字环流”都在本币的国际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对外输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发等领域的优势和富余产能,既能降低国内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又为企业研发创新、技术进步积累资本,提升出口竞争力,带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需求增长,形成“资本项目下输出,经常项目下回流”的人民币跨境格局。
电商国际化的需求。在全球化电子商务大发展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结算将进入新阶段。近期,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首次对印度、印尼等发展中国家电商行业进行投资,通过在线支付服务,更多海外商户有机会向中国消费者出售产品,中国卖家也可进军海外市场。由于从事电子商务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个人,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以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的动力更强。而第三方支付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将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