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战略的多层面解读

精准扶贫战略的多层面解读

新时期的贫困问题及其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全国范围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超过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从2011年实施新的扶贫开发纲要开始,到2014年底,中国新的扶贫标准下的减贫人口总量达到9550万,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所取得的扶贫成绩,既得益于专门设计的各项扶贫政策和项目,得益于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也得益于长期的、广泛的、全面的宏观经济增长。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增长为贫困地区劳动力带来了非农就业的机会。中国政府通过先后制定和出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通过采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形式,实施了产业支持、贫困劳动力转移与培训、以工代赈、扶贫贴息贷款和扶贫小额贷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造和综合开发等具体扶贫措施,经过大规模贫困区域开发、整村推进和到户扶贫等几个历史阶段,在扶贫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城乡、地区和群体间是不平衡的,绝对贫困现象当前仍是一个社会顽疾。到2014年底,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12.8万个贫困村、7017万贫困人口,重点分布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其中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有西藏、甘肃、新疆、贵州和云南,贫困人口数量超过500万的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和四川。从20世纪“八七”扶贫起,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已经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雨露计划”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但是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乡村空心化、社会原子化问题严重,村中缺乏年富力强的项目参与者,开发式扶贫的项目组织难度逐渐加大。总体来看,减贫效益递减问题开始突出,减贫幅度从2010的26.1%下降到2014年的14.9%,要在2020年前如期实现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理解精准扶贫战略应着眼于三个层面

十八大以来,中央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战略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习总书记在最近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扶贫战略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现阶段贫困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国特色扶贫体系的特征提出的,其核心要义是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和各种资源,正视贫困问题,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改善和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益和质量,从而顺利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理解精准扶贫战略的深意,应同时着眼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