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公平正义就要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意味着道义张扬、机会均等、权利平衡,而且还意味着在利益、法律、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公益和福利待遇面前一律平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其实就是五个指头向最长看齐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则要看制度是否健全、规章是否合理、程序是否科学、方式是否恰当,特别是能否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只有在健全的制度和合理的规章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才能使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均衡兑取,从而使群众由衷地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为此,就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决不允许”的要求,秉持以“正”为砥、以“公”为则,并以此促成百姓心安、社会平安、国家吉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来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活力与秩序,进而以实实在在的社会效能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切实让司法公正从地平线延伸至天际线,真正起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最后一道防线的基砥作用。
落实公平正义就要强化廉政建设与公仆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与腐败行为向来就是冰炭不同炉、水火不相容,因为腐败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不惜侵占和牺牲大多数人乃至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反腐败的形势依然相当复杂而严峻。特别是掌握一定权力和资源的人,极易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对立面。故此,一方面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继续严格践行“三严三实”的政治要求,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体系,使人民群众放心、社会各界满意。
能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不断强化廉政建设和公仆意识息息相关。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百姓点菜,政府端菜。”总理的话既入木三分地指出了政府工作的服务本质,同时,也要求领导干部强化廉政建设和公仆意识。因为,在当前所面临的互联网时代、微时代与自媒体时代的新形势下,群众的眼睛比过去更加雪亮,群众的耳朵比过去更加灵敏。因而,领导干部要学会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真正从意识深处认识到慎独、慎言、慎行的重要性,既能净口,又能净手;不仅做到观念自觉,而且保证行为自觉,切实保持较强的道德定力、文化定力与政治定力,不说与身份不相符的话、不做与身份不相符的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