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就业底线,
新常态具备很多政策工具
解放新论:假如去过剩产能,水泥、玻璃、冶金等存在过剩产能行业的职工怎么办?
王战:保障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位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常态的底线。就此而言,中央多次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我国进城就业的新增人数在逐渐减少,但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还会继续向城市转移,所以我们必须还要保障就业。保就业,我国有许多政策工具,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制造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系数要更高。这两年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稳步上升达到48%左右,已经超过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未来,我国还会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国务院简政放权还要在去掉“费”这一块上下很大功夫,这些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有很大的韧性,能够保障中国经济在去过剩产能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大范围的失业问题。
这也间接说明了一个道理。尽管以前我国经济呈现出两位数增速,但政府工作报告提的都是每年8%左右的增速。8%的增速是怎么来的呢?一个重要的政策依据就是通过就业算出来的,是通过每年预计新增就业多少,然后根据不同产业拉动就业系数推算出来的。换句话说,同样的新增就业,当第三产业增长快的时候,增速是可以降一些的。新常态的底线是就业。守住了就业,实际上也就守住了从高速增长向新常态过渡的底线,守住了实现新常态的底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