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信从哪里来?

中国人的自信从哪里来?

核心要点:

■ 什么是中国人的自信?如今中国人的自信从哪里来?自信不能仅停留在制造能力和取得的物质财富上,更主要体现在对中国道路、制度、理论的认同等精神层面上。

■ 中国现代化道路一不靠偷,二不靠抢,三不靠打,靠的是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中国人没有理由选择其他发展道路。中国的崛起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道义和精神上充满自信。

■ 在多样文明多样道路之间如何实现和平共处、和谐共生这个问题上,中国人的自信和智慧在于,不同发展道路之间应当秉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精神,也就是谋发展、促和平,共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条文明之间和谐共生的正道。

■ 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是行不通的。中国人民既有对近代中国因照搬外来制度而导致的种种失败之警惕,又有对当代不少国家因输入西式民主而导致的种种恶果之同情,在反复实践和国际比较中,形成了只有扎根本土国情民风基础上的政治制度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制度观。

■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自信,来自坚持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发展征程中问题的清醒认识。从革命阶段到建设阶段思想的成熟,再到改革阶段理论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每个阶段的思想理论成果,都坚持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一个国家及其人民,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气质的。一个拥有人口占世界1/5多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用了60多年时间,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完成了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转变。在这个史诗般的进程中,贯穿的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理想和气质,就是中国自信和蒸蒸日上的国风。

什么是中国人的自信?如今中国人的自信从哪里来?自信不能仅停留在制造能力和取得的物质财富上,更主要体现在对中国道路、制度、理论的认同等精神层面上。在长期实践和国际比较中,人们不断提高对自己道路、制度和理论的理解力和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别力,进而转化为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冷静、沉着和定力。这种带有深厚理论气质的自信,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来自道路的自信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人类在发展道路问题上始终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各国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二是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在国际上如何共处。中国道路对这两大问题作出了鲜明的回答。

冷战刚一结束,在“历史终结论”的一片喧嚣和躁动声中,中国是保持清醒和冷静,不为所动、不为所惑,沉着应对,坚定把握自己发展道路的为数不多的国家。这源自中国对自己道路的定力和信心。新中国在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顶住各种压力,独立自主地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大幅度提高了世界民生指数。设想,13亿多人口的中国如果仍然是解放前的状况,世界民生指数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过去几十年,全球减贫成就的70%来自中国。60多年来,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5岁,中国拥有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中的比重超过领先百年的美国。

再对比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是在坚决摒弃对外扩张的情况下,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和消化压力的方式,走出的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人对霸权主义文化深入骨髓地予以蔑视,明白加害于人的现代化道路不能走。中国现代化道路一不靠偷,二不靠抢,三不靠打,靠的是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中国人没有理由选择其他发展道路。中国的崛起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道义和精神上充满自信。

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是多样道路共处的正道。中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为世界上不同发展道路国家和地区间关系的处理探索出一条新路。多样道路之间如何共处,是当今人类文明和国际思想界的一个困惑。冷战结束以来,西方政要和学者们分别为现代化发展道路开出了“文明冲突论”、“霸权和平论”、“民主和平论”、“普世价值论”等处方。中国人对此怎么看,备受国际社会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外交场合引用《中庸》典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倡导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道路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借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主张。在多样文明多样道路之间如何实现和平共处、和谐共生这个问题上,“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互相讨伐”,都不是好办法。“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自视清高、封闭自好不可取;“道不同,互相讨伐”的“文明冲突论”、“普世价值论”、“霸权和平论”,已经一次次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中国人的自信和智慧在于,不同发展道路之间应当秉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精神,也就是谋发展、促和平,共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条文明之间和谐共生的正道。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之所以得到许多相关国家积极回应,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倡议与对方的需求对接起来,相互尊重彼此的发展利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最初成立时,外界认为金砖国家内部差异巨大,能不能粘合到一起,不乏持怀疑态度者。事实上,金砖国家之间关系已成为新兴国家合作的一个典范。这表明,各国虽然道路不同,但是完全可以通过共谋发展来相向而行,实现共生不害、并行不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