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信从哪里来? (2)

中国人的自信从哪里来? (2)

来自制度的自信

适合自己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对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走向成熟和稳定的重要表现。中国人的制度自信,表现在对自己制度的坚持和日趋成熟的制度观上。

在本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制度才能行之有据、行之有效、行之长久,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是行不通的。中国人民既有对近代中国因照搬外来制度而导致的种种失败之警惕,又有对当代不少国家因输入西式民主而导致的种种恶果之同情,在反复实践和国际比较中,形成了只有扎根本土国情民风基础上的政治制度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制度观。

一个国家行之有据、行之有效、行之长久的制度,总是扎根于深厚的国情民风土壤之中。从新中国成立奠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到改革开放以来制度的改革完善,再到2020年左右制度体系趋向成熟和定型,这套制度体系扎根于中国、内生于中国,代表着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在反复比较和实践中,以及不断深化的理论认识中,绝大部分中国人认为没有比这更适合中国独立富强的制度,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改变这套制度,选择其他外来的制度。

世界多样制度相处应当坚持“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的包容态度。某些西方政要将制度傲慢变成制度歧视,甚至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制度强加于人,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采纳移植其制度,就会实现持久和平。冷战结束以后,西方的“民主和平论”、“普世价值论”是这种制度观的代表。20多年过去了,这股思潮在政治实践上带来的悲剧正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着。世界到了应该反思、摒弃这种制度观的时候了。

中国人在制度上的自信,体现在站在人类多样文明的高度看待不同制度相处问题。中国人深知,适合自己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但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中,适合自己的制度对他国来说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制度,因为自己的制度好,并不意味着他国的制度就是坏的。中国人尊重别国基于历史和国情自主选择的制度,反对有的国家将自己的制度强加于他国。针对中国加强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西方有股舆论认为中国是在反西方价值观,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中国人反对一些人借外国制度否定本国制度的肤浅制度观。一个良好的世界秩序,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干涉的制度观基础上。为此,大国不应该致力于输出自己的制度模式,而应该致力于治国理政的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中国人这种自信的制度观同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道路观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